“卫星工厂”进乡村 南疆农民“小手套”织出“大梦想”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卫星工厂”进乡村 南疆农民“小手套”织出“大梦想”

加入日期:2015-9-21 16:06:57

  新华网乌鲁木齐9月21日电(记者符晓波)初秋的喀什,天空蔚蓝、绿树成荫。阿依米·阿依穆妮莎却无暇顾及窗外的风景,她踩动着缝纫机踏板,手中的布料在针板上飞舞。200多平方米的小厂房里,90多名维吾尔族女工和她一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分秒必争”。

  “我们做得越快越好,订单就会越来越多!”今年4月,由姐妹们亲手制作的10万双手套从这里发往加拿大,成为这个名为英吉沙的南疆小县城历史上第一批出口订单。阿依米至今记得,手套发货那天,县长、村干部还有女工的丈夫们都来帮忙装车。“我没有离开过喀什,做的手套却远销海外,家里的经济情况也因此得到了改善。”阿依米难掩幸福。

  她所在的工厂是援疆企业中兴手套有限公司在喀什英吉沙县的12家加工点之一,又被形象地称作“卫星工厂”,具体来讲,就是在县城设立总部,在乡村和社区建立“卫星工厂”,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发放订单、统一配送原料、统一回收产品。“卫星工厂”只负责组织好工人在合同期限内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公司依据加工合同给“卫星工厂”拨付加工费。

  中兴手套董事长陈建华介绍,英吉沙县农村劳动力富集,土地收入低,就业渠道狭窄。2014年6月,在对口援疆工作的推动下,全球最大的滑雪手套生产企业——山东济宁中兴手套集团与英吉沙县签订协议,把小型加工厂建到南疆的农村和社区,帮助群众就近就地实现就业。

  这种“总厂+卫星工厂+农户”的创新生产模式将工厂建在农民家门口,有效调动了当地群众的就业积极性。阿依米说,最初家人担心女人出来工作照顾不了家庭并不赞成。在政府企业的宣传下,村里很多妇女和自己犹豫着进了工厂,直到领到真金白银,大家的心才安定下来。

  “现在想想,以前在家种地,庄稼一年收成一次,现在在工厂上班,工资月月结算,一年收成十二次,工厂离家近,既不耽误农活,做得好每月还能增加3000多元的收入,当然是在工厂上班好。”阿依米说。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中兴手套已在英吉沙建成12个卫星工厂,遍及14个乡镇,吸纳2163人就业,其中90%是维吾尔族农村妇女,预计年底英吉沙县的“卫星工厂”将达到35家,可实现就业4000人。

  不仅如此,“卫星工厂”还逐步探索引进市场机制,引导和帮助有能力、有魄力的少数民族骨干精英独立经营工厂,自负盈亏,实现“厂长”“老板”的创业梦。陈建华介绍,公司前期重点培养的200名优秀少数民族职工已成为各个卫星工厂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承担起管理卫星工厂和培训工人的任务。

  29岁的古丽沙·阿巴斯就是去年公司从14个乡镇招聘的最初215名员工之一。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凭着吃苦耐劳和天分,在培训中她掌握了扎实的技术,在众多工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城关乡8村手套工厂的负责人。7月底,作为改革示范工厂之一,县里给古丽沙的工厂办理了营业执照,古丽沙成为了独立法人。由于订单多,她上个月的收入超过了2万元,成为村里人人羡慕的“大老板”。

  古丽沙说,随着多劳多得的绩效考核制度深入人心,大家农忙时请假的人少了,每天8点早早上班,晚上加班到11点钟的工人越来越多了。工厂有员工120人,大多为邻近乡村的维吾尔族妇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能带动更多维吾尔族女性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英吉沙县常务副县长胡德生说,“卫星工厂”之所以受到欢迎,不仅是因为考虑到当地群众离土不离乡的就业需求,还符合当前南疆以发展产业带动就业的现实规律。英吉沙是一个企业少、资源匮乏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人均只有1.3亩耕地,农民靠种植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大部分劳动力需要转移到手工业上来,“卫星工厂”激活了大家脱贫致富的动力、让每个人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实现创业梦想,这一模式将继续推广。

  作者:符晓波

编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