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表面风光” 下半年形势严峻
中小险企拟共寻出路
⊙记者 黄蕾 ○编辑 枫林
种种迹象表明,通过举牌等资本运作收获“眼球效应”的中小寿险公司,实则正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一方面,被其视为弯道超车的利器——网销万能险产品再度被叫停整治,或使短期业务收入承压;另一方面,受累于资本市场的深度调整,过度依赖于利差、甚至短利差的盈利模式,亦面临不小的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中小险企转型寻出路的讨论再度升温。上海证券报昨日从相关渠道获悉,为加强中小寿险公司信息交流与经验共享,及时反映诉求,搭建交流平台,研究解决中小寿险公司共同面临的市场新情况、新问题,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拟成立全国中小寿险公司联席会,并同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中小寿险公司人士纷纷冀望,通过这一平台能够达到抱团取暖、共寻出路的目的,共同促进中小寿险公司健康发展。沾光资本市场回暖,不少中小保险公司201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扭亏为盈、甚至不乏“暴利”。然而,表面风光的背后,他们亦深知下半年经营形势的严峻。
与多位中小险企高管交谈下来发现,目前,中小寿险公司面临的问题大致概括如下:在负债端,产品种类狭窄、销售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或互联网渠道,中间费用、管理费用高企,保单获取成本不断抬升;在投资端,下半年以来投资环境大不如前,利差益出现大幅波动,甚至有个别公司可能面临利差损风险。
不仅如此,这种过度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会日渐爆发出后遗症——加速消耗公司资本金。即将实施的“偿二代”保险监管体系,对各大小类资产的市场风险刻画更为全面,这一监管框架将对中小寿险公司的产品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未来“吸金”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也就是说,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生动力,中小寿险公司都到了不得不转型的重要时刻。今年以来,大起大落的资本市场,让中小寿险公司管理层们心有余悸。他们不止一次坐在一起,探讨如何破解眼下困境,如何打开盈利空间,如何才能使盈利模式更稳定、更持久。
解决这一问题的本质就是增加利润来源。在近日一场行业内部座谈会上,他们探讨了是否可以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未来以平台型的“财富管理费”作为全新的盈利模式,而非单纯依靠利差收益。
随着投连险、变额年金等新型保险产品的兴起,一些国际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逐步向管理费转变。这些保险产品一般没有保证收益,投资风险完全由客户承担,保险公司从中主要赚取管理费,因而对保险公司资本金、偿付能力的要求较低。
当然,盈利模式的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这类产品主要用于满足中高端客户在养老、理财上的需求,于客户而言,这是典型的“高风险、高回报”产品。正因如此,虽然保险公司不用承担投资风险,但客户对此有高收益的诉求,这对中小寿险公司投资及管理能力的要求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