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8月30日电(记者陈凯、骆晓飞)初秋的天峻草原,绿草茵茵,出圈的羊群在头羊带领下一字排开,向草原深处跑去。站在羊圈门口,桑杰一边察看羊群的膘情,一边清点着羊羔数量。
桑杰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梅陇村的牧民,他现在也是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放牧员。“合作社放牧员的岗位是竞争来的,都是放牧,但在合作社放牧和给自己家放牧完全是两回事。”桑杰说,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彻底改变了梅陇村牧民的生活。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是引进股份制经营理念,将传统以户为经营单位的牲畜和草场集中起来,采取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育肥、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分群养殖管理,进行集约化经营的生产方式。
为破解草畜矛盾、草场退化等难题,2008年,青海省开始探索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载体的集约化牧业经营方式。纯牧业藏族村——梅陇村被确定为首批7个生态畜牧业发展试点村之一,由此开始了股份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探索。
“没入社时,我几乎每年都要借钱过日子,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桑杰说,这几年的发展证明,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路子是对的。
桑杰告诉记者,2008年刚入合作社时,按照人均少于30只羊就属于少畜户的标准,自己4口之家当时只有50只羊,是典型的少畜户,也是贫困户。
“去年,股份分红加上放牧员工资,我们一家收入达到了9万元,在合作社里的股份也已经从当初的23股增加到了73股。”桑杰说,加入合作社后,草场牲畜股份有分红,作为合作社的放牧员,每个月还可以有2500元的工资。
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军青介绍,到2013年底,梅陇村所有的牲畜和草场都被整合进了合作社,牲畜被分成了28群,像桑杰一家一样的28户牧民,通过竞争获得放牧员岗位,既拿分红,又拿工资。而没有得到放牧员岗位的剩余劳动力则外出打工。
“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全村现在已经没有贫困户。从2013年起,合作社每年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500元生活补助,而且每年还组织老人出去旅游。”军青说,按照8亩草地一个羊单位的标准,全村的牲畜量也从原来近2万头只,下降到了现在的1.06万头只,实现了草畜平衡。
“合作社科学划分畜群,统一经营管理,比以前一家一户的分散放牧效益好多了。”桑杰说,既有分红,又有工资,还有国家草原奖补政策,同样是放牧,但收益却不可同日而语。
记者从青海省农牧厅了解到,经过6年多发展,目前,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已覆盖青海省883个纯牧业村和近80个半农半牧村,牲畜、草场整合率均超过三分之二。青海已被农业部列为“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根据规划,到2020年,青海牧区将基本建成以合作社为主体,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为标志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
作者:陈凯 骆晓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