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8月28日电(记者 于文静)在距离北京三环约40公里的一个村子里,有20多名高学历年轻人,他们辛勤耕耘,给蔬菜、农场动物写成长日记,有灵感时写写诗,通过微信与会员分享感受,尝试通过和当地农民形成紧密关系,实现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梦想。他们就是分享收获的年轻人,掌柜的名叫石嫣。
石嫣在中国有机农业圈子中小有名气。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在美国有机农场经历过“洋插队”生活,回国后创办了“小毛驴”市民农园。此后,创立了分享收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动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消费者预付一年的有机农产品费用,农户则承诺生产多样化优质食物。
从2012年5月发展至今,在北京通州和顺义两个基地耕种土地90亩,带动农户约30人,形成稳定会员600户。“农民种菜收益不高,我们想通过给予农户合理收益,使他们能够坚持有机种植,让农户和消费者分担种植风险,在消费者和农户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在顺义基地,温和淡然的石嫣对记者说。
“没种地前,不知道吃个大蒜要等240天。生长在城市,从象牙塔走出来,最终投身农业,下了很大决心。希望通过努力来推动一些变化,在社区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她说。
农场的周末常常充满欢声笑语,一些会员带着孩子来亲近自然,在食堂品尝新鲜菜肴。有会员说,这里的西红柿和大米,让我们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有人说,通过订菜觉得生活简单了,只吃应季菜虽然品种不那么丰富,但接受这个事实并尝试不同做法,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对于有机食品的味道是主观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有机种植的过程。”石嫣说,“有人说有机农产品太贵,其中的原因一是除草等人工、有机肥成本贵,另一方面现有农业支持政策多是向规模化种植倾斜,小农户难以获得补贴以及进入市场的机会,各方面需要付出更多。”
一个月1200元可以选择包括每周一箱10斤装的蔬菜、3斤猪肉、1只鸡、20至24个鸡蛋、一份水果。“一顿两菜一饭的有机餐价格大概是十几元,一年菜价相当于商场里两三件衣服的价格,是否消费有机产品也有思想意识的因素。”石嫣说。
目前在农村多是38、61、99(妇女、小孩、老人)人员,如今,农场里来了各地的年轻人,是件不太寻常的事情。在志愿者中,有北大研究生、耶鲁大学的美国博士、台湾义工女生、打算为回家种地积攒经验的清华保安,也有在老家总玩电子游戏、却能在五常基地坚持和老乡种了数月水稻的95后青年。鸡神、蘑菇君、掌柜……这些年轻人这样称呼彼此。
“乡村在30年内的变迁,人与土地的距离远了,我们与食物的距离也远了,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或许是年轻人来到小村庄的目的。”石嫣说,“每天天刚亮,有人在烧火做饭,有人已准备出发进城办事,有人早就在地里和农户们安排一天的工作。不用挤地铁,不用参加应酬,生命在村子里似乎被拉长了。”
用会员送来的二手沙发布置阳光房;用丰收的西红柿制作西红柿酱为冬天做储备;把旧鞋子当花盆种绿植;收集附近村庄的竹篮子、瓦片等废弃物装饰食堂……农场的生活环保、丰富、有趣。
从事有机农业也有苦闷。比如货车牌照难办,客货混装被禁止,一年罚款就要交上万元;今年两棚有机西瓜,一棚遭遇虫害绝收;有“外貌协会”的会员觉得瓜果有虫眼、有机猪肉肥……对于抱怨,农夫们会在微信里解疑释惑。
“踏踏实实种田,本本分分收获。对于如何确保真有机,只要实地看个半天,和农民一起干活、聊天,聊着聊着农民就说出来了。”石嫣说,在很多有机农场还在烧钱的时候,分享收获去年实现了收支平衡且有盈余。
今年夏季,石嫣到罗马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论坛,参观了米兰世博会和国际慢食协会的活动,这些经历让这个女掌柜从国际视野看待有机农业。
“几年前我和丈夫翻译了《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日本的永续农业》,可持续农业起源于中国,种养结合、精耕细作、地力常新,核心就是处理好农业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我希望通过实践帮助可持续农业回到起源地中国。”石嫣说。
今年十一月底,第六届国际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将在北京市顺义区召开,会议期间将举办论坛、农夫市集等。作为国际社会生态农业联盟副主席,石嫣已经投入到筹备中。
“有外国人问我,中国的有机农业是真的吗?我希望通过这次大会,能让大家看到中国民间的努力。”对于未来,石嫣说,一方面会做好分享收获;另一方面,希望建立全国CSA农场数据库或者协会来分享经验。
“只有我们能靠种菜养鸡踏实体面生活在乡村了,我们的农业才真正有底气。”石嫣说。
“有意义的生活不是变得富有、成为名人、读到博士,而是真实,谦逊,分享自己、惠及他人。”在分享收获的一则农夫日记中,石嫣这样写道。
作者:于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