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收入”,但缩短了盈利期限要求。新增三套市值标准,分别是“市值+收入”、“市值+收入+现金流”、“市值+权益+总资产”。初步的方案是,在“市值+净利润+收入”标准下,要求市值不少于2亿元、连续两年盈利,净利润不少于1000万元;或最近1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同时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此外最近一期期末净资产亦不少于2000万元。在“市值+收入+现金流”标准下,要求市值不少于10亿元,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少于1亿元,最近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累计不少于2000万元。在“市值+收入”标准下,要求市值不少于15亿元,最近一年营收不少于1亿元。“市值+权益+总资产”标准要求市值不少于30亿元,且最近一期末总资产不少于3亿元,净资产不少于2亿元。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这些具体标准与最终出台的方案会有出入,但总体的思路应不会有大的改变。
目前,不少券商已经在做战略新兴板的企业储备,近期美国股市中的中概股私有化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进程也在加快,包括陌陌、世纪佳缘、学大教育等都在启动私有化进程。“大部分是奔着战略新兴板回来的。毕竟国内股市估值远高于国外,吸引力太大了。”南方一家券商投行部总经理表示,战略新兴板的首批挂牌企业会是非常优秀的行业龙头和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数据显示,上半年已有24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宣布私有化退市,仅6月就有13家。7月初又有丫丫、当当网等宣布回归,中概股私有化之风越演越烈。
对于红筹公司“回归”投奔战略新兴板的问题,无论是监管层还是上交所都持欢迎态度。目前的制度安排是鼓励此类公司上市,但前提是需要拆除VIE结构。VIE也称为“协议控制”,是指境外上市实体与境内运营实体相分离,境外上市实体通过协议的方式控制境内运营实体,使该运营实体成为上市实体的可变利益实体。
事实上,采用VIE模式是在无奈之下的选择。当时,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极不完善,境内资本对新商业模式的接受程度较低,导致境内资本奇缺,海外直接上市的财务门槛又太高,拟上市企业必须满足“四五六条款”,这一要求适用于大型国有企业,大多数民营企业难以满足该条件。VIE模式则大大缩短了海外上市的进程,时间的提前和资金的充足使得此类公司占尽先机。
对于战略新兴板,有意愿上市的企业“投奔”热情很是高涨,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在排队审核当中,初步判断,其中100多家符合挂牌标准。
针对设立战略新兴板,市场曾一度认为将对创业板和新三板带来较大冲击。不过,多位证券业人士表示,战略新兴板推出以后,对于其他市场的影响有限,并不会造成较大的冲击。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李少君指出,如果几个市场明确定位差异,将不会对其他市场冲击。战略新兴板推出的意义在于帮助当前新兴产业获得直接融资。
他认为,新兴产业企业在受到轻资产、初创期或成长期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从传统渠道获取资金存在很大困难,而这些企业的成败又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转型。
“推出以后,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上市公司到A股上市,优化上市公司结构,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融资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李少君称。
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表示,战略新兴板的推出至少要在IPO重启以后。而据市场消息称,战略新兴板的推出有望伴随注册制的出台。
李少君表示,战略新兴板的推出应该在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满足之后,结合市场情况,适时推出。对于注册制的推出时机,徐彪认为,注册制改革的大方向不会有变化,关键在于具体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