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连贬三天,市场议论纷纷。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汇率波动,将导致怎样的后果?一再贬值是否让市场缺乏安全感?
市场的反应是复杂的。对人民币汇率最敏感的美国,称目前要发表评价还“为时过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对人民币贬值表示欢迎,称人民币贬值不会影响人民币加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评估。
这意味着人民币贬值其实是市场化语境下的主动调整。目光苛刻的美国和IMF对待此次人民币汇率调整还是相对理性的。
在亚洲市场一些国家的汇率和股市发生波动的情况下,央行昨日召开记者会,其重点之一就是强调人民币不会贬值10%,且人民币汇率偏差矫正目前已基本完成。
对于人民币连贬的原因,央行强调有7月份信贷意外跳升的偶然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让市场决定利率。当然,对于贬值增加出口的说法,央行也给出了出口顺差充裕不必如此的正解……总之,市场才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标尺。
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让市场唱主角决定人民币该涨还是跌,很不容易。但需要指出的是,整个世界都应学会适应人民币贬值的节奏。
整个世界的汇率调整都是频繁和紊乱的,从美国到日本、欧洲,这些主要经济体和全球性货币,都习惯性地通过货币的涨跌来矫正本国市场和拯救经济。美、日、欧QE货币贬值不必说了,美国QE退出和美联储持久不确定的加息形成的强势美元逻辑,也让新兴市场不胜其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一直维持着上涨态势——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美国还时不时批评人民币“升得不够”。一个周期的危机下来,中国不仅所持美国国债资产严重缩水,美元贬值输出的通货膨胀也让中国叫苦不迭。一直强势的出口引擎直到现在都未恢复元气。
后危机时代,日本和欧洲复制美国的QE经验,两大货币再贬,中国承受强烈的市场“坏传导”阵痛。世界主要货币任性接力的涨跌游戏,缓解了市场之痛,转嫁了经济之忧,承接市场代价和汇市负担的是新兴市场。
中国进入了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但并未采取其他新兴市场被动吞苦果的无奈方式,而是利用经济调整期,实施金融体制改革,将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提上日程。
既然是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就会有升有降。人民币国际化之路走到了十字路口,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实力皆备,唯独在可自由兑换上欠了一点火候。
此番人民币汇率调整,也是通过市场化的矫正使人民币估值越来越合理。而这正是IMF欢迎人民币汇率调整的主因。
不要小觑市场的承受力,美元、日元、欧元以及“金砖国家”的货币都贬值过,有些贬值甚至超过50%,都没有发生货币战。人民币顺市因势适时贬值不足5%就会爆发全球货币战?果真如此,人民币就是超越美元的超级货币了。
多年以来,整个世界都习惯了强势人民币的存在。现在,全球市场应学会以市场化的思维去适应人民币汇率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