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错位竞争”为内核重塑金融生态坐标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以“错位竞争”为内核重塑金融生态坐标

加入日期:2015-7-8 7:23:07

  对当下越积越多的货币量(M2)难以流进实体经济,尤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没有根本改变的状况,有人认为这是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阶段的应有痛苦过程,并判定或担心,央行货币政策将呈现整体失效和局部失灵趋势。只要熬过了“中等收入”的痛苦过程,金融生态的失衡机制会得到修正和恢复。

  果真如此吗?

  笔者认为,我国金融生态中市场流动性“堰塞湖+虚拟化”与实体经济“贫血症+空心化”并存现象,固然与经济发展的历史、生存环境、成长阶段、结构类型、转型要求及收入水平等密切相关,但更重要和关键的原因,还是金融主体发展方式与生存手段的“同质化”。正是这一金融生态的基础“基因”长期以来的趋势性积累与扭曲性放大,从机制、方向和结果上决定了资金难以流入实体经济的金融生态困局。

  改革开放37年来,我国金融生态得到长足发展与进步:无论金融市场业务总量及增速,还是金融产品种类及丰富程度;无论金融市场主体的完善及创新力度,还是金融服务的改进及提升强度;无论金融市场需求的满足及变革高度,还是金融监管的规范及实施宽度,均硕果累累。但是,作为决定金融生态基础动力和基本单元的金融机构发展方式与手段,其“同质化”的特征和属性,则基本没有变。具体而言,在金融主体的结构上,完成了金融竞争性生态基本要素和必要氛围的构建,但以“存、贷利差”来争取客户、分配市场、配置资源和实现盈利的“同质化”模式,没有变;股票市场、债市和期市并存,完成了金融竞争性生态基础架构和环境条件的起步,但以“间接融资市场主导直接融资市场”的金融生态“同质化”基础,没有变。这就导致了金融生态“水(M2)多鱼(金融主体)孤”的现象和结果,并成为“同质化”状态下的主要存在形式。而我国国有或大型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垄断市场中的源头性存款业务和保障性贷款业务状态,则是形成金融生态“同质化”的根源。

  金融生态的“同质化”,使得追求“规模增长”成为金融机构发展和生存的第一甚至唯一目标。于是,各类融资“加杠杆”成为最重要的行为方式与选择路径。而且,在很多情形下这种“加杠杆”并不是源于实体经济的客观需要,而是基于金融主体自身规模扩张和利益交换的考虑,基于“同质化”竞争与生存的压力和诱惑,出现和产生了众多的“钱追钱”、“钱生钱”和“搭便车、修通道、借弯道”等“泛金融工具”化现象,这倒置了金融属性配置资源和效率为上的本末。从形式上看,不同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手段虽然丰富了,各类金融市场的层次和结构虽然优化了,但其行为标准和目标选择的“同质化”过程,则不自觉地抽脱掉了“金融依附经济”的基本内核、必然张力和原生动力,并逐渐丧失其应有的生态约束条件和存在空间。从结果上看,程度不同地形成金融生态中的微观运行操作者与宏观政策组织人的目标及方向偏离,并耗损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效力。只要这一“失衡”存在,货币政策的失效与低效威胁就不可能消除。

  以“错位竞争”为内核重塑金融生态,是撕开“同质化”失衡生态“口子”的必然选择,是优化金融生态配置机制性基因的必要内容,是校正因市场化力量扭曲所出现市场假象的必备经过程。而且,金融生态“错位竞争”的实施,绝不仅是金融机构面临的战术问题,更是战略问题;不仅仅是面临的局部问题,更是全局问题;不仅仅面临的是静态问题,更是动态问题;不仅仅面临的是阶段性问题,更是全过程问题。它的本质是,形成错位式分层拥有客户,高效式分类配置资源的金融生态新格局。

  以融资结构的优化为主要目标,实现“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动态平衡,形成倒逼机制,是“错位竞争”金融生态建设的环境前提。“错位竞争”对金融生态的整体和趋势性优化,具有基础性促进作用。而在“垄断性+同质化”的市场生态中,单一和主导式的间接融资市场格局,使“错位”既不具有“竞争”的实际意义,又使得“竞争”不具有“错位”的实际能量。只有在真正多元化市场结构下,“错位竞争”才有真实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活力。“错位竞争”要解决的是金融机构业务规模“大而不专”、业务方式“粗而难精”的问题,实现融资结构多样化中的差异化、个性化与特色化。所以,只有金融生态中间接与直接融资的结构越合理、越丰富,“错位竞争”的“链条”才会越长、“载体”才会越多,内容才会越丰富。实际上这一过程本身,就构成了“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最基本内容。

  重塑“错位竞争”的金融生态,是一次没有选择的大考。

  从趋势上讲,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市场垄断领域与对象的收缩、民营金融机构的增加等,金融机构“同质化”生态下,“大而不倒、小而难死”的格局难以为继,金融机构生存的基本规则和约束门槛将主要由“差异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基因所决定。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不仅要有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具有创新和运用多种金融产品和手段的能力,而且要有与这种产品和手段相适应的专属客户对象,形成了解、发现、熟悉和合作客户基础上、不同金融机构服务不同客户,以及不同金融产品匹配不同客户的格局,真正以客户分类、产品分层的错位选择,拥有特定的市场领域和对象,构建适应不同发展对象、发展阶段的发展模式、发展标识、发展能量和发展根基。

  还应指出的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为“错位竞争”带来便利和众多工具,但它不可能替代“错位竞争”中的个性化、特色化内容。因此,要特别警惕互联网技术的所谓“跨界颠覆”、“外行打败内行”效应,这将模糊金融生态客户的需求差异、业务边界特质和行为功能的变化。

  我国金融生态具有极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笔者相信,持续地增多金融生态中的“错位竞争”因素,改变和改善“同质化”积累的局部失衡,既是金融生态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释放的方向性内容,又是形成健康金融生态的原生和机制性力量。这样的过程和趋势,对于改善和改变市场流动性“梗阻”顽疾,一定会起到固本强基的作用。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