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9日的低点以来,A股主要指数已经反弹了30%,但投资者对于中期行情仍未形成一致的预期,甚至略偏谨慎,风险偏好下降是市场派的主要担心。在我们看来,总量货币政策是否继续宽松、传统需求回升力度、市场稳定政策如何落地和“变革”逻辑能否回归,是A股走出“混沌”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其中,前两个代表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搭配,决定市场的流动性背景;股市政策是现阶段资金面的最主要变量;“变革”是牛市最强的内生性逻辑。由于这四个问题都还没有确定性的答案,我们也没必要对中期趋势进行过多预判。单就短期而言,股市资金面在政策保护下似乎仍可以支撑结构性行情。
在这种环境下,也许配置比节奏重要。历史经验上看,科技股泡沫破裂开启了新一轮10倍股的征程,日本“失去的10年”也没有掩盖优秀公司的成长。大跌之后,不妨抱着“宁可错买,也不买错”的思路来挑选专注于新兴、特色或优势领域的中小市值“真成长”公司,赚成长的钱,也是中长期最可靠的投资逻辑。同时,在不利于市场的因素消除后,静待“变革”主线的再度回归。
1、货币政策还放不放?
我们这里说的是“总池子”问题,长如降准,中如公开市场操作和MLF、PSL等流动性操作。6月份,央行面对7000亿地方政府债时的“无动于衷”一度令市场困惑。7月前三周,地方政府债又发了4000多亿,似乎仍未看到央行的大动作,各期限利率也停止下降。政策是很难预测甚至无法预测的,我们仅列举“谨慎派”的三个担忧供大家参考。1、目前短端利率已经够低了,长端降不下来可能与刚性兑付有关,并且银行超储率相对稳定,整体流动性足够宽松;2、货币放松会不会引发人民币贬值或贬值预期,进而导致资金的进一步外流;3、近期猪肉价格的回升是否意味着通胀将抬头,并限制货币政策空间。
2、传统需求回升几何?
我们已经看到了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主要是一线城市,房价涨势有点令人“乍舌”(不知道这对货币政策有没有影响)。另一个现象,是前面提到的债务置换带来的地方政府债发行放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地方投资。此外,二季度GDP“达标”,金融业贡献较大,这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的高度景气。所以,如果资本市场景气度下降过快(当然最好的情形是不要下降),是否意味着稳增长政策需要明显发力?市场所关心的,倒不是经济短周期复苏对业绩的提升,这在现在估值水平下弹性相对有限。主要还是担心实体经济对资本市场的资金分流,毕竟目前还看不到其他规模可观的流动性“池子”。前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可以概括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利率是一个重要的观测指标。
3、股市相关政策如何落地
目前的政策面好比给资金面提供了一个防护罩,这也是目前关注度最高的问题。因为融资和减持这两大资金外流闸门的基本关闭,新增资金最黑暗和最疯狂的时期都正在过去,所以即使不主动注水,现在的资金面应该也起码可以支撑一轮结构性行情。但对中长期而言,市场更关心的是证金公司的筹码如何落地。姑且不论诸多可能情形之间的多空之别,眼下最重要的是缺乏一个明确的预期。
4、“换资产”的逻辑能否回归?
“换资产”是本轮牛市最强的内生性逻辑,也是为中长期A股准备的一笔财富。通俗地说,由于经济增长相对低迷,如果完全依赖上市公司的存量资产,市场的整体弹性和转型映射下的结构性机会可能都比较有限。于是,我们看到了并购、借壳、资产注入等“换资产”行为,这与政策驱动有关,也符合上市公司的切身利益。同时,由此引发的一二级良性联动也带动了整个股权市场的繁荣,这也是股市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市场的担心一方面是股价下跌对并购逻辑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前期“问题”公司的调查结果尚未落地。相较而言,我们对于“换资产”的逻辑回归比较乐观,特别是上市公司围绕主业的转型和外延并购,但有关操作需要规范。对于这一点,正在制定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制度指引》值得期待。
5、守“成长”之正,待“变革”之奇
由于上述四个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们不急于也没有必要对中期趋势进行过多预判。相对确定的是,短期资金面在政策保护下仍可以支撑结构性行情。配置上,大跌之后,不妨抱着“宁可错买,也不买错”的思路来挑选专注于新兴、特色或优势领域的中小市值“真成长”公司。赚成长的钱,也是中长期最可靠的投资逻辑。同时,在不确定性消除后,静待“变革”主线的再度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