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概率小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中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概率小

加入日期:2015-7-25 2:39:16

  国家智库报告显示,宽口径匡算2014年中国主权资产净值103.3万亿元

  ⊙记者 卢晓平 ○编辑 于勇

  昨日,国家智库之一的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对外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杠杆调整与风险管理》称,按宽口径匡算,2014年中国主权资产总计227.3万亿元,主权负债124万亿元,资产净值为103.3万亿元。

  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变现能力有限以及国土资源性资产使用权无法全部转让的情况,以窄口径来统计,即扣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13.4万亿元,并以2014年的土地出让金(4万亿元)替代当年的国土资源性资产(65.4万亿元),中国的主权资产将由227.3万亿元减少到152.5万亿元。由此,窄口径的主权资产净值为28.5万亿元。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学部委员李扬进行主报告的演讲时解释,金融资产的增加是国家总资产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

  从总量上看,2007~2013年,国家总资产从284.7万亿元增加到691.3万亿元,增长406.6万亿元,年均增长67.8万亿元。在总资产中,非金融资产从158.3万亿元提高到336.2万亿元,增长1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9.7万亿元;金融资产从126.4万亿元提高到355.1万亿元,增长228.7万亿元,年均增长38.1万亿元。非金融资产对总资产增长的贡献率为43.8%,金融资产对总资产增长的贡献率为56.2%。

  主权资产:

  国有企业资产贡献率为66%

  李扬表示,2000~2014年,中国主权资产从35.9万亿元增加到227.3万亿元,增长191.4万亿元,年均增长13.7万亿元。在此14年间,国有企业资产特别是非金融国有企业资产以及国土资源性资产的增长最为迅速。

  其中,国有企业资产增长126.4万亿元,年均增长9万亿元(非金融国有企业资产增长100.2万亿元,年均增长7.2万亿元);国土资源性资产增长49.5万亿元,年均增长3.5万亿元。国有企业资产对主权资产增长的贡献率为66%(非金融国有企业资产对主权资产增长的贡献率为52.4%),国土资源性资产对主权资产增长的贡献率为25.9%。

  谈及负债,李扬称,2000~2014年,中国的主权负债从21.4万亿元增加到124万亿元,增长102.6万亿元,年均增长7.3万亿元。在此14年间,国有企业债务,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增长非常迅速。其中,国有企业债务增长55.2万亿元,年均增长3.9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增长26.4万亿元,年均增长1.9万亿元。国有企业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对主权负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8%和25.7%。

  “显然,无论是依据宽口径还是依据窄口径判断,中国的主权资产净额均为正值,这表明,中国政府拥有足够的主权资产来覆盖其主权负债。因此,在较长的时期内,中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应为小概率事件。”李扬观点明确。

  但是,包括养老金缺口以及银行显性和隐性不良资产在内的或有负债风险值得关注,一旦经济增长速度长期持续下滑并致使“或有”负债不断“实有”化,中国的主权净资产的增长动态有可能逆转,面临的债务风险绝不可掉以轻心。

  局部风险:

  通过杠杆调整与转移化解

  金融危机以来,依照课题组方法所测算的各部门加总的债务总额占GDP 的比重,从2008 年的170%上升到2014年的235.7%,六年上升了65.7个百分点。

  李扬称,中国的资产负债表总体上相对健康,但结构上仍存在局部风险,这主要体现在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过高以及地方政府的杠杆率偏高两个方面。与之对应,中国的居民部门以及中央政府都还有加杠杆的空间。基于这种结构,在去杠杆过程中,尝试通过杠杆调整与杠杆转移来化解局部风险,就成为一个可行的政策选择。

  事实上,迄今为止,政策当局也正沿着这条思路施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杠杆向中央政府转移,即地方去杠杆、中央加杠杆。鉴于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杠杆率为42.7%,而中央政府的杠杆率仅为15.1%,这种转移存在客观可能性。地方债务置换就是适例。此外,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转向政策性金融机构负债(如国开行),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由地方向中央转移杠杆的形式。

  二是企业部门杠杆向居民部门转移。最为典型的就是股市的发展。倘若股价不断上升,则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股价的上升,使得权益名义价值上升,另一方面,通过股票增发或IPO,进一步带来权益的增加。如果以资产负债率来衡量杠杆水平,上述活动的总结果,就是明显降低了企业的杠杆率。

  根本出路:

  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中国的资产负债表风险,无论是期限错配、资本结构错配还是货币错配,均与体制扭曲有关。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还要依靠调整经济和金融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唯其如此,资产负债表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李扬表示。

  期限错配问题主要反映在地方资产负债表中。鉴于地方政府的净资产为正,它们基本上不存在清偿力的问题。但是,由于严重存在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便是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期限错配,主要归因于地方政府的资产大多期限较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投资),而在负债面,却又缺乏可持续的长期资本来源。在这一基本矛盾之下,先后为地方政府广泛使用的(对基础设施投资者)税收减免、土地财政以及地方融资平台,均有相当程度的势所必然性。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必须综合施策。”李扬建议。

  2011年,为了回应若干国外机构借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浮出水面之机唱衰中国经济的鼓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成立了“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旨在以科学的分析框架,深入剖析中国各级政府及各类经济主体债务的源流、现状、特征及发展前景,评估主权债务风险,判断国家能力,探讨应对之策。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