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一个中国商人眼中的中东欧市场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特写:一个中国商人眼中的中东欧市场

加入日期:2015-6-8 23:14:05

  新华网宁波6月8日电(记者韦慧、曹凯、裘立华)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8日开幕。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馆斯洛伐克馆的经营者张慧忙的根本停不下来,电话里、微信上,客人询价谈合作的信息接连不断。

  在斯洛伐克生活了8年的张慧知道当地的干红最好喝、蜂蜜蛋糕口感细腻、解酒饮料用的是阿尔卑斯的雪山水能缓解酒后不适……于是,借助这次博览会以及宁波出台系列推动中东欧贸易政策的好时机,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

  “中东欧的收入水平低于西欧,商品价格自然也低些,进口有优势,但是质量绝对不比西欧差,”张慧说。

  “比如说斯洛伐克的葡萄酒,果子的产量每年不一样,但都是人工酿制,产量不高质量好,他们的水也是欧洲国家中质量最好的,”张慧说起斯洛伐克的特产如数家珍。

  从公司2月成立至今,张慧一直在为承办斯洛伐克国家馆而准备,如今已跟斯洛伐克七家企业谈好合作。这家店主要进口斯洛伐克的酒类、功能饮料、茶类等。不仅有外国货,他们店里还有一位来自斯洛伐克的“活招牌”—公司的市场总监贝京明。

  贝京明从小热爱中国文化,还到过中国学习汉语,最后娶了一位在斯洛伐克孔子学院支教的南京姑娘为妻。好朋友张慧成立公司,贝京明带着妻子来到中国成为合伙人。

  张慧跟贝京明希望把中东欧的好东西卖到中国,但是却遇到不少障碍。很多中东欧的企业对中国市场非常感兴趣,但不知道如何与中国企业对接。此外,斯洛伐克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无法做整个中国市场的推广,一是没有渠道,二是推广成本太高。

  张慧看中了一款斯洛伐克的功能饮料,准备引入中国市场。但这家当地饮料生产商拿不出几千万元打广告。好在企业看好中国市场,积极配合张慧公司的进口,包括帮助联系海运、准备宣传资料、协助张慧与海关沟通等。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16”机制确立以来,双边贸易从2012年的521亿美元增至2014年602亿美元,增长了15.6%。政府推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也给张慧吃了一颗定心丸。

  张慧与宁波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签了三年的租约,前一年半租金免费,后一年半租金半价,还有装修补贴,压力减轻不小。

  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张慧微商、网店等线上渠道齐上阵。为了做好前期市场调研,他们少量进口了几百种商品,看看线上线下销量如何,再根据市场喜好进行大规模进口。

  “我希望中国消费者体验到最正宗、最货真价实的斯洛伐克商品,”张慧说。

  作者:韦慧 曹凯 裘立华

编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