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证券报再发评论员文章分析股市 杠杆市的思考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三大证券报再发评论员文章分析股市 杠杆市的思考

加入日期:2015-6-30 9:36:11

  6月30日三大证券报再发评论员文章分析股市: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当前资本市场
  媒体:关于杠杆市的思考
  证券日报:客观看待股市杠杆投资分清融资与“影子融资”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当前资本市场
据记者赵晓辉许晟刘开雄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震荡加剧,各方看法分歧加大,甚至出现一定的恐慌情绪。对此,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经济基本面有向好迹象,改革动力还将继续释放,流动性宽松态势仍将持续,支撑市场的逻辑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基本格局依旧。
  经济基本面呈现向好迹象
  无论短期走势如何,资本市场最终要从经济基本面中获得支撑。尽管当前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但是最近发布的数据已然透出了一些积极信号。
  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增速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0.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增速分别加快8个和1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比上月有所下降;出口总额虽同比下降,但降幅比上月收窄3.4个百分点。
  “短期来看,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就业稳中有升,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基本面短期内比之前有所回升。”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正在引领消费升级,成为经济一大亮点。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9.3%,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29.3个百分点。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伴随着工业化走到后期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等,传统的消费会有一定萎缩,医疗、养老、健康产业、互联网相关、新能源新技术相关的产业会有一定发展,服务业、新兴产业将在今后长期保持上升势头。
  经济数据中的一些积极变化与多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不无关系。今年以来,各项改革措施陆续出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发展战略相继部署,支持创新创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举措陆续出台,对培育经济运行内生动力、激发经济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迅雷认为,未来改革还有很大空间。比如包括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在内的金融改革,以及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土地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的推出,将对提高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十分有利。
  在宏观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的背景下,部分行业的企业盈利水平有一定改善,对市场形成正面效应。“短期来看,稳增长政策的支持将继续改善经济基本面和企业盈利状况;中期来看,改革效益的显现需要过程,陆续释放的改革效益、创新创业驱动等将激发经济内生动力;这些都将进一步夯实资本市场的基础。”诸建芳说。
  流动性宽松态势将持续
  对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而言,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资金面。此前,市场曾经猜测,随着经济出现企稳信号,货币政策基调或许会发生变化。这样的预期对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就在这一片猜测当中,6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多位受访的专家认为,这证明了货币政策目前不会有大的转向。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尽管部分数据透出经济基本面的积极信号,但稳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数据显示,5月份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1.2%;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4.6%。
  对此,中金公司认为,5月份CPI和PPI数据表现疲弱,表明通缩压力仍然较大,实际贷款利率仍然过高。如果通缩压力未得到有效遏制,将可能抑制今年初以来企业盈利能力的温和复苏势头。
  因此,在通缩压力明显缓解和经济出现确信复苏之前,货币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当前基调。
  针对27日的降息降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也确认,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但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从前瞻性角度看,有必要进一步实施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以支持经济稳定增长。
  陆磊同时表示,此次降息降准改变了以往交替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操作方式,体现了“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的充分权衡”,存贷款基准利率降低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稳定企业和居民投资与消费预期提供了政策支持。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选择这个时点降息降准,为下半年经济金融在合理区间运行奠定了流动性基础,意味着流动性充裕的态势仍将持续,这将对资本市场构成有力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陆磊还表示,存贷款基准利率持续下行和定向降准有利于为“十三五”时期金融改革提供更为充分的政策空间。一方面,金融体系以更为充分的流动性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直接投融资比率将有望从2014年末的17%左右逐步提高到“十三五”末的25%左右;另一方面,在结构性调控下的差异化竞争和高效资源配置将有利于一个更具竞争性和竞争力的金融体系的健康成长。
  市场基本格局没有改变
  资本市场是各种信息发生综合反应的平台,预期和信心在这里得到充分表现。在经济基本面出现向好迹象、流动性充裕态势仍将持续的背景下,多位市场人士认为,市场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在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看来,支撑市场的宏观逻辑并没有改变。无论是对经济改革效果的预期,还是当前货币政策的延续,还有新兴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快速成长,只要这些没有改变,市场的基础就在。
  “资本市场是双重信心的表现,一方面资本市场自身就是信心的载体,另一方面,它又能够为整个经济提振信心。”中信证券证券金融业务线负责人房庆利认为。
  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也表示,市场虽然在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调,但改革开放红利释放、流动性总体充裕和居民资产配置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改变,经济企稳向好的趋势更加明显,各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措施的持续发力将进一步夯实市场基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不过,“之前持续数年的熊市让投资者压抑了太久,当看到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正在形成时,前期市场释放的热情过于强烈。”魏凤春说。
  分析人士提醒,市场基础的夯实还需要未来经济改革效果的印证,在对长期总体态势持积极看法的同时,必须注意防范波动加大的风险。
  房庆利表示,从国际经验上看,重大国家战略或新经济形成气候,都需要时间,例如美国在2000年时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到如今的互联网行业强盛也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这需要投资者的耐心和专注。
  对于当前的资本市场,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在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股票筹码的供应没法完全恢复、资金面相对比较宽松的背景下,市场格局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
  谈到未来的市场格局,高善文表示,未来,如果经济恢复的预期逐步兑现,大量中概股回归的影响逐步发酵,注册制能够顺利推出,整个市场所面临的宏观环境会逐步发生深刻变化,渐渐由博弈驱动向依靠基本面力量驱动演化。



  媒体:关于杠杆市的思考
  央行上周末“双降”未能安抚市场惶恐的心。昨日A股市场再现大跌,沪综指盘中杀破3900点整数关。一时间,关于“配资清盘”、“两融爆仓”的流言四起,市场情绪到了本轮牛市以来最为脆弱的时刻。
  然而,权威机构和券商的反馈显示,杠杆资金的状况并不像市场中一些极端描述所形容得那样。巨大的抛售压力更多地来自投资者集体寻求避险所诱发的踩踏。
  恐惧始于未知,未知止于公开。近期市场的大幅下跌给投资者和监管者都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投资者如何为自己的情绪“降杠杆”,监管层如何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及时明确预期,都是目前值得深思的问题。
  面对杠杆市,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
  杠杆风控给出可视“横切面”

  大盘重挫激起市场的恐慌,两融资金继场外配资之后成为昨日市场关注的焦点。
  据记者了解,证券公司自上周起便主动加强两融资金的风险管理。各大券商从总部到营业部全员出动,对于维持担保比率的账户,除主动发送风险提示短信外,还主动致电投资者,在安抚情绪之余,要求客户主动减仓提高维持担保比率,或尽快补足保证金,并将维持担保比率提高至150%以上。
  周一早盘的高开行情也给这些两融账户留足卖出空间。没有追保的投资者都在当天早盘主动平仓。而更多的两融客户选择提交现金以增厚安全垫。昨日开盘后15分钟内,两市合计成交2824亿元,占全天成交额18%。正是通过主动交易及增加现金保证金,多家券商维持担保比例低于130%及预警线150%的客户数量不升反降。
  截至周一收盘,维持担保比例低于130%的投资者在受访券商两融客户总数中的占比不及千分之一,低于预警线的占比也没有超过百分之一。
  另据券商介绍,即便未来系统性风险继续暴露,证券公司也不会在盘中自动批量平仓。一来制度上没有设置盘中强平的规定;二是系统上暂时无法批量处理。因此,券商在平仓时多采用更为灵活的手工挂单,一旦维持担保比例回升至150%便停止卖出。
  证金公司昨日午后公布的两融整体数据同样显示两融风险可控。消息一经发布,市场随即止跌企稳,各大股指纷纷走出V形反弹,沪综指盘中一度回抽280点。



  媒体:客观看待股市杠杆投资分清融资与“影子融资”
  ■本报评论员姜楠
  股指近半个月来大幅下挫,有合理调整的部分,但也出现了非理性集中抛售。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政府清查场外融资,去杠杆,所以导致了暴跌。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是不是存在巨大的平仓压力呢?
  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昨晚发表谈话,用充分的数据说明目前券商两融业务风险可控,经受住了近两周股市较大幅度回调的检验,而场外配资风险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释放。
  可见,所谓杠杆资金对于市场的交易并非一柱擎天,而平仓压力巨大无比也不是真实情况。在此,我们呼吁各方客观看待股市杠杆投资,分清融资与“影子融资”,以理性态度参与市场。
  首先,融资融券业务是发达市场成熟经验的借鉴,合规使用杠杆是现代资本市场基本规则之一。
  我国从2010年开始试点融资融券业务,2011年11月份该项业务全面推开。经过5年多的实践,该项业务总体进展顺利,监管底线较高,风险可控。
  早在400多年前,融资融券业务就已出现——1607年,当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在阿姆斯特丹刚刚开始交易时,就已经出现了买空、卖空以及借券业务。融资融券交易是海外证券市场普遍实施的一项成熟的交易制度,通过为投资者提供融资,给证券市场带来新的资金增量,对证券市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融资融券还通过发挥有效的活跃交易的作用,完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充分激发证券市场的功能,为投资者和券商提供新的盈利模式。
  当然,两融业务如同一枚硬币,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另一面,即助涨助跌,增大市场波动和系统风险。这就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过,从全球主要市场评估来看,这一成熟的交易工具对市场的影响总体上利大于弊。
  5年多的国内实践也表明,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不仅增加市场流动性,改变市场单边市的困境,而且有效拓宽了券商业务领域,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交易机制。
  第二,经过5年多的积累,场内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管理规范健康有序,风险控制严格有效。
  通过对比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等地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和交易情况会发现,在允许从事融资融券交易的证券公司资格、客户资格、对保证金的设置、个人信用额度的限制等方面,我国沪深市场的相关设置约束是最严格的。这为两融业务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监管部门对券商两融业务的监管从未放松。今年4月3日,中国证监会通报了2015年第一季度对券商融资类业务的现场检查情况。对46家券商融资类业务为期两周的现场调查显示,券商融资融券融资类业务总体规范,没有发现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对部分存在向不符合条件的客户开展两融业务、违规为客户融资活动提供便利等行为的券商采取了相应的行政监管措施。
  受监管警示,券商行业自身也已经在对保证金比例和融券折算率进行自发调整。进入6月份,监管层宣布修订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券商两融金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本的4倍,同时调整投资者门槛,允许合理展期。修订管理办法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健全制度,促进融资融券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确保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第三,防控“影子融资”风险,但不能错杀合规的场内融资。
  其实,对于场外配资可能引发投资狂热而积聚市场风险,监管层早有警觉,并采取了一些监管措施。2015年4月17日,证监会明确要求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场外股票配资、伞形信托等活动,不得为场外股票配资、伞形信托提供数据端口等服务或便利”。其后,监管层还对券商提出了严格的自查、自纠要求。
  笔者以为,应该严格厘清场外融资(即“影子融资”)与场内融资界限。“影子融资”不得介入证券公司系统,是对证券公司业务管理规范的完善,是为有效防止风险死角。在互联网金融与创新越来越发达的当下,对于那些场外以规范合同方式,且有规范风控体系的各种形态存在的影子融资,可以交给市场自我调节和约束;而对于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影子融资行为,应由相关监管部门尽快出台立法,并依法处理。
  最近几天市场情绪不稳定,出现非理性下跌,其中的一个导火索就是误读监管政策,过分夸大杠杆资金的比重特别是违规资金的比重。舆论矛头指向了无辜的场内两融,以为中国股市内部发生了很大的乱子。真实情况是,不但场内融资不存在大规模平仓之忧,“影子融资”也不存在大规模平仓压力。近期的暴跌,有合理调整的部分,但因融资问题的混淆和谣传,也导致了非理性调整。
  在此,我们有必要说明的是,股指前期的持续攀升并非单靠杠杆资金独臂推高,而是有经济向好、改革深化的内在推动力使然。2014年沪深大盘上涨之前,主板市场已经经过了近7年低迷时期,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恢复性的。

编辑: 来源:□.李.婷《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