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日电(记者何瑛)伴随品牌建设意识不断深入人心,中国品牌“走出去”成为很多企业的梦想。让更多中国品牌成为全球品牌、打造“品牌中国”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因此,寻找中国品牌“走出去”的新动力成为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
“如果没有一个全球都能普遍适用的品牌目的的话,品牌是不能够走出国境的,”市场调研公司华通明略全球BrandZ总裁王幸在接受采访时说。该公司全球品牌专家马克表示,如果用一句话来简单总结,那就是企业品牌需要“利用目的杠杆来创造更多收入”。
这两位致力于在全球视野下研究品牌建设的专家都特别谈到了“品牌目的”,这里所说的“目的”就是企业产品超越功能性之外的文化、精神和情感等方面的内涵,强调品牌给消费者带来的意义。
换言之,品牌建设需要围绕和针对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来寻找动力。就此,王幸说:“要理解消费者新的动机。”如果从更深层面来看,品牌建设也需要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中“道”和“术”的结合:道为体,术为用;有道者术能长久,无道者术必落空。
从“道”的层面来看,要打造企业品牌,企业就要有一种使命感,要真正为消费者考虑。这意味着品牌建设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赢利应当是随着品牌建设自然而来的结果,而不是首要目标。王幸表示,值得肯定的是,有些企业是在“精耕细作”,扎扎实实做好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带来切实好处。她认为,在推广品牌的营销活动中,这些是应当放大的声音。
从“术”的层面上来说,营销工作在品牌建设之路上大有可为。马克认为,单从制造产品来看,一个产品可以被复制成很多个产品。排除功能性之外,围绕产品的信息传达则可以不同,优秀的营销人员能够恰当地利用这些信息与顾客取得个性化的情感绑定。他认为,营销的作用对品牌建设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营销应当成为企业内部运营中从首席执行官到普通员工都予以重视的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怎样才能获得营销成功?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数字化成为各方专家的共识。在近日华通明略联合长江商学院和澳大利亚商会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品牌新动力”论坛上,业界专家指出,利用技术手段促进营销成为一种普遍做法。
数字化时代,品牌专家和营销人员对行业的“变”与“不变”有了更多思考,出现变化的是营销方式和手段,而不变的是应当继续关注消费者需求和品牌给消费者带来的意义,清晰定位品牌目的。专家强调,营销活动更重要的是“传达”而非“达到”,即营销活动应当触及“痛点”,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客观来说,成为全球品牌是世界范围内目标远大企业的共同追求,其驱动力有共性,有一些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律。对于受益于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大环境的中国企业来说,在向全球品牌迈进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品牌建设的基本规律,也需要对本土环境和企业自身的特点有更多了解。
专家普遍认为,目前中国国内行业竞争已经非常残酷,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中国国内的广阔市场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应当首先立足于在本土“苦练内功”,然后再根据发展需要“走出去”,拓展更大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顺势而为取得了成功,但是只有致力于核心价值理念,致力于切实为消费者着想的品牌建设,企业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目前,中国企业发展活力迸发,既有坚信“小就是大、少就是多”的专注核心业务的经营策略,也有围绕中心产品延伸的生态型经营方式等。这些都展现出中国整体营商大环境的活力,印证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也体现出无数个中国企业的小梦想正在推动“品牌中国”这一大梦想的实现,这些都将是中国品牌“走出去”的新动力。
作者:何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