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第一家P2P平台诞生,到2012年开始的高速增长,至今在中国已经有大大小小数万家P2P平台。数量的激增只能代表行业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改变P2P平台在中国依然是互联网金融领域新生儿的事实。蹒跚学步,这些年中国的P2P从业者们在摸索属于自己的道路中栽了不少跟头。
银行不愿意服务的对象,因为收益无法覆盖风险成本。首先说大额的部分,这一部分基本都是银行的次级资产。如果这部分企业的风险成本低,资产评价高,早早就被银行收走,不会落到需要寻找其他的融资平台的地步。面对这样的资产,P2P平台其实并没有能力去做非常专业的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一旦出现逾期或者坏账,对于投资人和平台都是毁灭性的。另一方面做小微领域的平台,面对的是相对分散的普通民众。目前中国的信用体制不完善,P2P尚未接入银监会或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利用大数据可以获得数据又极其有限。所以即使单笔金额较小,风险依旧难以控制。
目前中国P2P行业采用的风控手段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全线上模式,单一依靠大数据采购用户数据,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风险控制。这种模式的优点体现在效率上,但如上文所说,目前还没有可以让P2P采取单纯依靠数据风控的基础。第二种是采取线上采购数据加线下渠道的方式。在风险控制的效果上优于第一种,但带来的是较高的风控成本,以及线下渠道为迎合母公司风控倾向的道德风险。人人聚财在风控方面借鉴了第二种模式并加以改进,要求加盟商和地方的渠道公司为自己引进的用户作担保,并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在出现逾期的情况下,地方公司负有第一赔偿责任。如此将权责统一之后,成功的避免了道德风险。
信托领域的潜规则:刚性兑付。
对于目前的P2P行业来说,很多平台连公布自己的逾期和坏账率的勇气都没有,遑论再告知用户投资的实际风险。刚性兑付就是平台给自己的一颗“救心丸”,即使出现了大额的坏账,平台承诺会刚性兑付,在业界和用户圈里是会得到认可,从而获得起死回生的机会。这一点不论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金融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病态的。反观投资者方面,有了刚性兑付的保证,中国的投资者完全丧失了风险意识以及获得风险教育的机会,可以说他们在进行的并不是金融投资,而是一次稳赚不赔的金钱游戏。
笔者认为刚性兑付是目前P2P行业发展阶段的一个助力点,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刚性兑付不可持续,投资者和平台必须要“断奶”。
作者:许建文,人人聚财CEO,互联网金融一家之言专栏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家之言现广泛征集互联网金融领域犀利观点,投稿邮箱:lysequ@sohu-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