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这波反弹行情中,限售股减持持续火热,其中特别吸引投资者注意的是,控股股东减持骤然多了起来。
据统计,截至8月6日,今年已发生165宗第一大股东减持,一共涉及83只股票。分析人士注意到,这165宗中有100宗发生最近两月内。减持次数最多的股票包括鑫新股份(600373,股吧)(10次)、大元股份(600146,股吧)(8次)、ST雄震(7次)、百科集团(600077,股吧)(6次)……从股价走势与控股股东减持的相关性看,上述股票均在被减持后仍一路上涨,并于近期创出反弹新高甚至是上市以来新高。就这点而言,股价与大股东减持并非呈负相关的关系。
分析人士认为,见大股东减持就恐慌固然不妥,但越减越涨并非规律;说到底,控股股东的抛售,使其和普通投资者一样,正在参与市场的博弈。许多股票回头来看,控股股东似乎卖便宜了,那是因为在上涨空间方面,其他投资者的预期盖过了控股股东的预期,加上减持幅度有限,大部分减持行为未能影响股价。
昨日收盘,A股总市值23.2万亿元,流通市值11.57万亿元,限售股市值11.63万亿元。目前流通市值坐享一半天下,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股票加入全流通行列,以往大股东对股价隔岸观火的状况已完全改观,现在他们的减持和增持尚属于“小动作”。由于手握庞大的筹码,将来其必定会成为市场的主要影响者之一,这种交易之手,以后市值管理流行之时,就可见到。
当下大股东有三种方式可操作:一是已获得巨大的超额收益,全身而退;一是保持控制上市公司,设定股价目标位,认为超涨时就减持、回落再买回;还有一种,大股东可以把股权减持到很低,也不准备买回,但随后通过定向增发将一些资产注入,持股比例急速回升。
以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主要是站在二级市场投资者这一个角度看博弈,现在如果多一个角度——从大股东的角度看公司,可能会少走弯路。上市公司间差别很大,A股有一些公司很抢手,也有一些公司产业进入门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对于这类上市公司,分析其投资机会应该注意大股东的经营思路。所谓高门槛,包括金融业等牌照、包括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包括消费品牌的忠诚度、包括城市商圈的稀有等等;这类公司的大股东在减持前得考虑是否要彻底告别这个行业,因为一旦退出,再次进入的难度很大。低门槛公司则不同,比如一般的工业原料和中间品,品牌价值低、无技术垄断,大股东完全可以依靠减持获得资金,重建一个与上市公司产品相同的项目,从这个角度看来,市盈率一文不值,只有市净率才是真的。
如果能够以15元的价格卖掉3元的净资产,又用3元去建设一个同样的项目,剩下的现金还相当于持有4倍超额收益,这类控股股东的减持冲动可能很难停止。因此,对于控股股东的减持,应该多方位分析其动机。对于大股东有退出迹象的公司,用市净率来估值将会比较保险——不过,A股的壳资源价值依然高企,减持的股份也不一定会直接对市场形成沽压,所以恐慌或许不必,但在考虑成为哪只股票的股东时,另外想一想大股东会怎么想,可能是一把不错的尺子。A股持续扩容,创业板也将上马,股票的稀缺性正在稀释,泥沙俱下之中,鸡犬升天越来越难,个股分化难免,多把尺子或正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