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晚间,厦华电子对之前多家媒体转载“受让资格条件成一纸空文华夏四通‘玩转’厦华电子”的报道发布澄清公告。
厦华电子澄清内容显示:1、华夏四通符合华侨企业当时挂牌出让股份的受让资格的要求;2、华夏四通不存在违反公开征集条件的情况;3
、由于华夏四通经营需要,为增加公司自身流动资金的安排减持部分厦华电子股权,是正常的经营行为,该行为与履行相关义务并不矛盾。
对此,有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厦华电子作为一家没有任何实际业务的空壳公司,未来也只能靠现有或重组股东注入具有活力的业务了”。
厦华电子发布澄清公告
业内对有关厦华电子重大资产重组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华夏四通是否符合华侨企业当时挂牌出让股份的受让资格的要求? 交易双方签署协议时是否有相应要求和违反责任约定? 华夏四通为何未按受让条件要求为厦华电子引入医疗设备行业相关优质资产,同时在股权过户半年后即开始减持套现?
对于以上疑问,华侨企业回应表示,华侨企业通过公开征集方式出让所持有的厦华电子7.99%国有股权,资格符合要求,受让股权的条件没有发生变化,股权转让经国务院国资委审核批准。
而华夏四通则回应称,由于未能引入医疗设备行业相关优质资产,而且为了尽快推进厦华电子重组进程,华夏四通只好放弃引进医疗行业相关资产。
因此,华夏四通近期向股东方厦门鑫汇贸易有限公司推介了TMT相关行业公司,基本确定交易对方为上海火瀑云计算机终端科技有限公司。
不过,厦华电子称,因交易各方针对交易价格等重组方案的细节仍在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标的资产范围尚未最终确定,相关事项仍存在不确定性。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10月9日至12月18日,华夏四通通过竞价交易减持其所持无限售条件流通股1562.682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9868%。平均减持价格为9.68元/股。减持前,华夏四通持有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4177.9395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7.9854%。
对此,华夏四通回应称,公司为增加自身流动资金的安排减持部分厦华电子股权, 是正常的经营行为,该行为与履行相关义务并不矛盾。
不过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华夏四通成立的时间为2013年11月1日,而华侨企业公开征集所持厦华电子国有股权受让方的公告却在当年12月3日发布,双方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时间为当年12月23日。从时间看,华夏四通的成立很难说和华侨企业受让国有股权没有关系。
记者查阅2013年12月3日的《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国有股东拟协议转让部分公司股份公开征集受让方的公告》时发现,协议里对医疗产业合作和资产重组的具体事项规定很是模糊,而且并未充分说明如果一旦违约该如何处理。
有业内人士表示:“厦华电子澄清公告里明显对火瀑云的问题避重就轻,而这也让此次重组的真相愈显扑朔迷离。而且厦华电子对‘引入医疗设备行业相关优质资产’一事,公告中却并未给出明确答复,而利益相关方应就此事的进展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毕竟在引入医疗资产未成这一点上,究竟有无相关责任企业,该企业与厦华电子和华夏四通的责任约定如何,作为此事件的关键点,在涉及国有资产处理的公告中并未明确说明,是不合适的。”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股权减持属于资本市场的一个‘玩法’,若受让方利用法律的漏洞,低价受让再减持,而且减持比例低于5%,就不算是需要公告的主要股东。因此疑点就是,这个公司的背景到底是什么?公司是否和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关?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者是间接管理层收购的方式。”
“虽然没有减持太大的部分,但是因为恰好是低于5%,而现在又说是第九城市网络游戏的资产要注入,那么如果一旦在市场复牌之后,股价再走高,产生的利益将被华夏四通收入囊中。”沈萌表示。
面临退市风险或将再次被ST
可以说,曾经辉煌一时的厦华电子,如今已是“风光不再”。
1995年2月28日“厦华电子”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厦华平板电视夺得2004年度出口及内销“双冠王”,有媒体曾报道,2005年在美国一连锁店里,每卖出4台平板电视,其中就有一台是厦华生产。
根据2014年厦华电子业绩预告显示,厦华电子预计亏损2.3亿元。而公司表示,由于2014年4月1日起停止彩电业务生产,主营业务停顿,导致报告期内销售收入同比大幅下降。
事实上,公司在2014 年已经在全力对现有资产、负债和人员进行清理。报告期内支出员工辞退福利费用约1.9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据厦华电子2013年财报显示,公司业绩亏损3.49亿元,同比2012年下滑3686.5%。2014年将是厦华电子连续第二个亏损年度,因此,公司股票在2014年度报告披露后将有被实施退市的风险。
而之前,厦华电子在经营上也已经是“屡屡受创”,早在2002年,厦华电子就曾连续2年亏损,被实施“ST”,2004年公司得以摘帽。但2008年厦华股票再次被“ST”处理,直到2013年才摘帽。
分析师对此表示,作为一家没有任何实际业务的空壳公司,未来也只能靠现有或重组股东注入具有活力的业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