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旭光
有调查表明:组织中有53%的管理者认为小道消息是组织中的负面因素,有27%的管理者认为是积极因素。吊诡的是,小道消息的准确性常常被证明是很高的。小道消息的任性,反衬的,不正是大道消息不应有的空缺和失职么?
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渗透我们的生活,如今网络小道信息传播的“任性”程度,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接受者不辨真假,常为此而疑惑不已。
小道消息也称坊间信息,是指以非正式渠道传播的未经证实的消息。网络小道消息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小道消息。网络小道消息有什么传播特点?与传统的小道消息传播有什么差异?其内在的心理学原因是什么?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在组织机构中,或许是在很大程度上这类小道消息服务于组织内部人员的自我利益,显露真实的思想和情绪的缘故,大多数员工认为不受管理者控制的小道消息透露了正式沟通渠道不愿意、不敢、不能传播的信息,因而往往比高级管理层通过正式渠道发布的信息更可信、更可靠。小道消息不会受组织的信息传递网络和等级的控制,会越过组织的等级而自由流动;所以影响力很大。
心理学家对影响小道消息传播的条件和动因研究表明,小道消息传播的条件和动因可用公式表达:E=N(H-C)。E——情绪,指的是传播、接受小道消息的愿望;N——信息需要强度,表明传播者内心对所传播信息的需要有多强; H——预测满足愿望所需要的信息;C——现在可以或已经掌握的信息。简言之,人们对小道消息的愿望强弱程度受各自自身掌握信息的程度、满足需要的信息量、信息需要强度三个要素的影响。
当需要的信息与已拥有的信息相等时,人们没有接受小道消息的必要;当人们对某件事毫无兴趣,关于这件事的小道消息也就失去了产生、传播的基础;当人们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信息处于空白状态的时候,此时人们渴望获得消息的程度达到最高,这就为小道消息的接受和传播奠定了基础;信息需要强度会加倍强化人们的传播、接受愿望。
因为人们都有好奇心、猎奇心,正常情况下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是挺强的。小道消息因为传播了一些不方便在公开渠道传播的东西,而越是这样的内容,越会刺激人们的好奇心。
可以看出,当人们对重要情境信息的了解非常迫切时、情境模棱两可时,会提高对的信息需要程度;当人们急于知道某一事件的发展态势,却又难以从正式的渠道得到信息时即急于求证时,最容易受到小道消息的影响。
有一项调查表明:组织中有53%的管理者认为小道消息是组织中的负面因素,有27%的管理者认为是积极因素,20%的管理者持中立态度。吊诡的是,虽然组织内部有一半以上的管理者对小道消息持负面评价,可是小道消息的准确性常常被证明是很高的。一项调查表明:小道消息中的75%信息是准确的,四分之三的准确率,显然超出人们的一般想象。笔者曾经跟踪调查了12条小道消息,其中有7条事后被证明是准确的。
网络时代,人们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氛围之中,因为传播速度超出想象,信息随手可得,接受信息的成本太低,这又激励人们不断寻找新的信息;每天接触海量信息,却又觉得信息不足,知道得越多,就越想知道,有点类似兴奋剂,越用越上瘾,越上瘾越用,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有点像学习知识,知识越多,越知道自己不知道得越多。可以这样说,网络小道消息比一般小道消息传播的愿望更强烈,网络小道消息的条件和动因是非网络小道消息的强化版、加强版。
人们接受了信息后为什么要传播?为什么会加码传播?因为这个过程满足了人们的某种控制欲。根据心理学的规律,人们喜欢预测、评价人的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小道消息满足了人们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其传播过程符合传播学的规律,因此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根据传播学的心理规律,人们在传播新闻过程中会对部分事实做出解释、推测、赋义。传播学专家的研究发现,开始传播一件事,事实或许只占一半,但解释、推测和赋义能占一半。传了一遍后,事实又减少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余三项则分别增加到四分之三。对同一条消息,传播过程中事实所占的比例逐步减少,解释、推测和赋义的比例却在逐步增加。而解释、推测和赋义往往就是由传播者自身的立场、经验、偏好、想象等形成的。这就是说,传播小道消息,给了人们一个发挥想象的安全空间。而传播者想象出来并解释和赋义的东西,又希望下面的接受者相信,因而不自觉地变成“推销员”。
传播小道消息,还可以满足某种成就感。小道消息是公众的,寻找和接受小道消息,是为了满足人人都有的好奇心。在传播过程中的解释、推测和赋义,容易引起同伴的关注,这既满足了人们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又增加了传播者的“控制力幻觉”,即认为自己对环境有能力控制的一种幻觉,这会满足传播者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小道消息的任性,反衬的,不正是大道消息不应有的空缺和失职么?
(作者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教授)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