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时隔6年再遇购买窗口期:将迎第4轮刺激政策
两会后将开启第四轮房地产刺激政策
这个春天会是房地产的春天吗?继央行再降息的强刺激后,两会派出政策大红包。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房地产政策将坚持分类指导,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政策口径不仅以“支持、促进”代替“调控、抑制”,且不仅针对自住需求,更指向改善需求的扶持。坊间认为,两会后,地方将迎来第四轮房地产刺激政策,政策利好通道即将洞开。这对于有购房需求的买家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窗口期”。
时隔六年楼市再遇“窗口期”
在短短不到半年内,楼市已经经历了三次政策提振,政策出台的密集程度与力度,远超市场预期。2015年两会后,市场预期第四轮政策刺激会更加重磅,不排除地方会出台更多刺激政策,目前的政策环境,其宽松度可谓是直追2009年。
市场将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不少人将目前的市场与六年前进行对比,认为两者具有很高的相似性。2008年底,楼市一样位于调整低谷,2008年12月份,广州十区均价跌至8012元/平方米,为全年最低点。然而,在政策刺激下,楼市开始渐变,2009年3月份,“小阳春”行情开始越演越烈,成交放量翻番,当年5月之后,楼市窗口期宣告彻底关门,楼市别春入夏。
今年广州刚需供不应求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GDP增速目标为7%,这是否意味着经济下行,利空楼市呢?楼市专家黎文江分析称,GDP增长7%算是一个正常的目标,虽然相对前两年有所下降,但从世界范围与增长的绝对值来看,这个数字还是很大。在黎文江看来,“7%”对于房地产来说是利好,房地产的前景值得看好,“它表示经济有下行的可能性,这个时候需要房地产去稳定经济,发挥其在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今年提出了支持住房消费,表示国家支持房地产发展。”
当谈到房地产税能够帮忙抑制房价时,黎文江持相反意见:“羊毛出在羊身上,开征房地产税,这部分税收最终会加在租金和房价上,房价上涨是必然的。” 众多楼市利好之下,广州库存量很大也是事实,黎文江分析称,库存绝大部分是13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而今年刚需会供不应求,价格可能有小幅上涨。3—6月将成最佳购房季。
对于2015年一线城市楼市的走势,“向好”是一种共识。当前,在全国房地产尚处于修整的棋局下,一线城市由于处于“价值高地”,势必成为沉淀政策利好的“资金池”。而北上广深的限购又尚未完全退出,楼价还暂处于压抑状态,因此楼价表面平稳。这正是一个隐而待发、价值迸发的前夜,可谓十年难逢,转瞬即逝。
方圆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邓浩志表示,3月份开始广州楼市将会由冷转热,出现量价齐升的局面。而稍微保守的地产大佬则将五六月确定为楼价向上飞涨的拐点。香港路劲董事局主席单伟豹建议购房者,如果有买房计划,6月份前可以出手了。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今年上半年入市为最佳,今年下半年会再次步入“买涨不买跌”的行情。而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激进派,专家们都断言,在楼价上涨爬坡路上,越早入手就越是实惠。(.新.快.报)
总理记者会透露五大政策信号 房地产“分城施策”
总理记者会透露五大政策信号
房地产“分城施策” “互联网+”转型战略酝酿
3月1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在各界人士看来,在本次总理的记者会中,传递了包括房地产、互联网、环保执法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政策信号。
政 策 房地产“分城施策”强调差异性
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住房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中国政府要做的,就是要为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提供住房保障。今年,我们在改造棚户区、城市和农村危房方面还要加大力度,分别增加110万、100万套。中国政府有保障群众基本居住条件的责任。
房地产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中国国土面积辽阔,有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情况各异,所以我们要求强化地方政府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责任,因地制宜,分城施策。中国城镇化进程还在加快,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是刚性的。我们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对记者表示,总理讲话重申了政府归政府、市场归市场的态度。在她看来,政府的主要责任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由政府投入、政府组织,保障房的增加和棚户区改造,都属于这部分。
“今年释放出的信号和往年不太一样,强调第一个是差异性。”聂梅生表示,虽然居民对住房的需求是长期的,但是各地是不一样的。原来的房地产市场政策是全国一刀切,要限购都限购,要限贷都限贷,如果地方不执行中央还要问责。现在则是强调各个地方要根据自己情况来执行,地方政府负起责任,分量是很重的。她还表示,总理讲话还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在现阶段,房地产仍然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
机 遇 “互联网+”转型战略酝酿
李克强总理表示,“这使我想起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我也想到,今天是‘3·15’消费者权益日,不管是网上店还是网下的实体店,都要讲究诚信,保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平安证券研究显示,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6.49亿,普及率已达到47.9%,互联网产业已在深刻影响传统IT市场和传统产业,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已在进行。互联网正在对零售、金融、教育、医疗、汽车、农业、化工、环保、能源等行业产生深刻影响,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起到重要作用。“互联网+”有望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助推力。
李克强总理表示,市场活力的激发需要政府去清障搭台,今年我们要继续在这方面做更多的事。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行“三证合一”,让服务业领域的一些企业注册登记别再那么费劲了。要为创业搭台,对企业特别是创业型小微企业,我们要更多地提供租金低廉的创业空间,给创业插上翅膀,还要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来吸引更多的种子基金。同时,还要进一步减税降费,让这些企业轻装前进。
国家的繁荣在于人民创造力的发挥,经济的活力也来自就业、创业和消费的多样性。我们推动“双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这有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也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对记者表示,互联网经济改变了所有行业,中国经济从传统的消耗能源、破坏环境转型为轻资产、环境友好型经济生产方式,这里面就需要制度创新、法治改革、监管突破,包括对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的监管。真正的互联网思维需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充分降低融资成本,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得以真正实现。
改 革 简政放权要忍痛“割腕”
李克强总理表示,“你问到疼,确实很疼,而且在加深,面还会扩大。因为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
简政放权有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也可以用它去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去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就业不减反增,简政放权起了很重要的支撑作用。
今年政府要有新作为,重点要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不能法外施权。另外,国家部门授权地方政府审批的事项还有1200多项,今年要砍掉200多项。不能像开车一样,松了手刹,还踩着脚刹,明放暗不放。二是要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今年是在省一级公布,明年推向市县一级,晾晒清单,让社会监督,也让老百姓明白,权力不能滥用。三是要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模式,包括扩大综合执法试点,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食品安全方面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要有有效的监管方式。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对记者表示,总理的讲话表明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的决心。取消非行政许可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非行政许可过去有很多不规范的、灰色的地方,通过清理规范,该归为行政许可类的要归为行政许可类,该归为政府内部事项的要归为政府内部事项,这是一个硬指标。权力、责任清单要从国务院层面,逐渐往下层推进改革,今年省一级公布,明年市县公布,划出了一个清晰的路径,所有的政府权力、责任清单都要列出来。另外则是要放管结合。
监 管 环保执法不是棉花棒而是杀手锏
李克强总理表示,治理环境污染要抓住关键,今年的要害就是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坚决依法追究,甚至要让那些偷排偷放的企业承受付不起的代价。对环保执法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包括能力建设,不允许有对执法的干扰和法外施权。环保等执法部门也要敢于担当,承担责任。对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也要问责,渎职失职的要依法追究。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
“当务之急是要严格执法,恢复环境法治秩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对记者表示,必须要恢复环境法治秩序。常纪文说,实际上去年国办已作出相应部署,发布相应通知要求各地就环境保护情况对企业进行排查。
前 景 允许个案性金融风险发生
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的确存在着个案性的金融风险,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还处于合理区间,而且我们的储蓄率比较高,地方政府性债务70%以上是投资性的,是有收益的,而且我们也正在规范债务平台,堵后门、开正门。就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率较高,拨备覆盖面也较广。虽然不良贷款也略有上升,但是在世界上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这里我要表明,我们允许个案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按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清算,这是为了防止道德风险,也能增强人们的风险意识。今年,我们就要出台存款保险制度,而且要进一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降低企业的资金杠杆率,使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申银万国首席分析师李慧勇对记者表示,目前,在经济调整的情况下,银行的坏账规模在不断增加,风险个案也在不断出现,但是风险总体可控,远小于发达国家的比例。(.经.济.参.考.报 .吴.黎.华 .赵.婧)
总理纵论中国经济大棋局 稳增长调结构就是两只眼
李克强总理纵论中国经济大棋局
稳增长调结构就是“两只眼”
政策回旋余地大,“工具箱”里工具多
“当然,我并不否认,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有多重风险,关键在于新常态下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间找到平衡点,这就使我想起中国人发明的围棋,讲究既要谋势,又要做活,而做活需要‘两只眼’。形象地讲,稳增长和调结构就是‘两只眼’,做活了就可以谋大势,当然这需要眼光、耐力和勇气。我相信,大家同心协力,有能力保持中国经济的大盘、基本面持续向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说。
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经济增速调整为今年预期增长7%左右,看起来增速是调低了,实际上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因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增大了,已经超过了十万亿美元。如果按7%增长,那每年就要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注重质量、效益,促使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那就可以在较长时期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我们实现现代化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对世界也是巨大的贡献。
李克强总理表示,在新常态下,我们会保持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如果速度放缓影响了就业收入等,逼近合理区间的下限,我们会在稳定政策与稳定市场对中国长期预期的同时,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来稳定当期市场的信心。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
对于李克强总理上述表态,专家解读认为,主要包含四层含义。首先,中国经济并未失速,7%左右的增长目标既保证了速度,又有助于提高增长的质量。
其次,判断中国经济合理区间下限的重要指标是就业、收入。再次,一旦逼近合理区间的下限,政府完全有能力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最后,调控不会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还将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思路。
“经济规模越大,增长率应该越低,而且增长目标要给结构调整留下空间,结构调整好了,就业才会更好。”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郝如玉对记者说。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则强调,需要理性地分析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不应该出台大幅度刺激需求的政策,也不应该过度依赖央行[微博]的货币政策。
不再大水漫灌,李克强总理“工具箱”里的工具需要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增长和调结构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全力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又要积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行稳致远。”也正是如此,李克强总理才在记者会上以围棋做比,将稳增长和调结构称作下围棋做活的两只眼。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不能持久的,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而且导致中国经济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留下很多“后遗症”。所以,现在要把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新常态概念的提出,就有避免超高速增长、尽早使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意图在内。目前国家即将开展“十三五”规划,很多专家都提出,经济增长重在质量提升和结构完善,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速。
说到具体做法,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提到了“互联网+”,将其比作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的“风口”;提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称“国家的繁荣在于人民创造力的发挥,经济的活力也来自就业、创业和消费的多样性。”据专家解读,这些措施体现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全新思路,有望锻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势力”。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微博]表示,今年经济有一定的压力,但增长速度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核心的问题是能不能通过一年的改革和调整找到增长的亮点,这个亮点在未来若干年可以持续。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对互联网发展、创新驱动、O2O融合、打击假冒伪劣、发展物流快递的支持态度,尤其是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转型互联网零售的信心和决心。”全国政协委员、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对记者说。
全国政协委员、亿达集团董事局主席孙荫环表示,在互联网和物联网条件下,信息消费正在成为一种广泛而重要的消费方式。它要真正成为下一个经济周期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关键是要进一步打破基础运营的垄断,加快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高信息消费产品的供给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被看作拉动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微博]表示,新常态关键在“新”,表明老路走不通了。引领新常态需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引擎。当前,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正在出现。不断产生的创业活动和新企业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持续的活力,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除了会上记者问到的,有专家认为,三大国家区域战略同样属于这一范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对记者表示,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三大国家战略,即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情况下,根据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力量的战略支撑,是集“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于一体的重大举措。(.经.济.参.考.报 .方.烨 .林.远)
总理直言政策工具箱储备多 中国“被通缩”
昨日(3月15日)早晨8时许,《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抵达人民大会堂三层金色大厅时,各路媒体的“长枪短炮”已经架好,大家纷纷静待两会闭幕后李克强总理的到来。
将近两个小时的总理记者会,在场的数百位记者仍意犹未尽。尽管内容涉及外交、政治等多个领域,但是如何驾驭好已经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仍然是现场焦点。
李克强明确表示,在新常态下,我们会保持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这几年中国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
简政放权不是剪指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经济增速目标下调至7%左右,经济的“底线思维”更加清晰,就是要保证经济不出现系统性风险。这一目标充分考虑了就业需要和增长的可能,并且留有一定余地。
记者的座位与新加坡《海峡时报》北京站站长许建明相邻,会前闲聊中,许就表示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很感兴趣,站在他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即便7%的经济增速也不低。
会议正式开始后,许建明获得了提问的机会,他的问题围绕新常态展开,“中国从这样的新常态中能够获得怎样的益处?这种新常态的增长对于中国、对于整个世界会有何影响?您对于新常态增长是怎么看的?您对中国坚持实现速缓但质优的新常态增长是否抱有信心?”
李克强表示,看起来增速是调低了,实际上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因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增大了,已经超过了10万亿美元。如果按7%增长,那每年就要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
今年前两个月,国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增速比去年12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1和1.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个百分点。
李克强说,如果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了就业收入等,逼近合理区间的下限,我们会在稳定政策与稳定市场对中国长期预期的同时,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
此前,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明确: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建立“政策工具箱”,区分经济增长、经济波动、经济下滑等不同情况,准备对应的政策措施,同时调适评价分析方法,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分析经济运行情况,掌握新特点、探寻新规律。
而对于外界聚焦的政府简政放权,李克强表示,“确实很疼,而且还在加深,面还会扩大。因为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他还透露,目前简政放权还有很多不落实的情况存在,所以我们必须继续下更大力气来推进简政放权。
对“被通缩”有应对
今年1月,我国CPI跌至1%之下,PPI目前已经连续3年负增长,中国通缩了吗?中国是不是在输出通缩?韩国KBS电视台记者的这个问题,也是许多学者和机构在讨论当下中国经济形势时的主要话题。
对此,李克强表示,国际上对这个提法有多种解释,比较一致的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物价总水平持续出现负增长。1月份中国CPI是正增长,2月份涨幅比1月份更高,所以不能说中国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
他还提到,虽然中国现在的物价总水平比较低,但并不是中国向世界输出了通缩,而是“被通缩”。“我给你举个例子,去年,我们进口了3.1亿吨原油、9.3亿吨铁矿石,量是增的,没有跌,但是价格下来了,主要是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李克强说,对这种“被通缩”的问题,我们有应对,也有进一步的准备。当然,我们更希望世界经济能走出低迷,实现复苏。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辜胜阻[微博]也告诉记者,现在结构性、局部性通缩的苗头已经出现。但他同时表示,“通缩并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敌人,通过繁荣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实体经济和小微融资难融资贵,都可以有效抗击通缩。”
“互联网+”成风口
网购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李克强透露自己最近就网购过几本书,“我很愿意为网购、快递和带动的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做广告。因为它极大地带动了就业,创造了就业的岗位,而且刺激了消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加入了一个词——“互联网+”。在昨天的记者会上,李克强再次阐释了这个词的意义。他表示,网上网下互动创造的是活力,是更大的空间,“这让我想起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每日经济新闻 胡健)
陈锡文批企业下乡雇人务农:地不是这样种的
陈锡文批企业雇人务农:地,不是这样种的
曾几何时,企业下乡开始成为潮流,从网易养猪到联想种猕猴桃,再到京东、阿里巴巴[微博]、恒大等企业投资农业,资本大佬跨界玩农业,已经不新鲜。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一方面工商资本密集下乡务农;另一方面资本下乡后,土地经营“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不断涌现。
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同时,农村土地流转也在加速,规模化经营正在各地铺开,未来中国农业会走向何方?资本大规模下乡后,如何参与农业?其经营效果如何?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时表示,企业下乡规模经营种地亏的多,全世界的农业雇农都不行。
谈确权矛盾:
有干部认为会提高征地成本
NBD: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土地确权,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对此您如何看?
陈锡文:有人会把一些矛盾归结于由土地确权引出的,其实这些矛盾本来就存在,只不过是通过确权显现出来。比如村民间的土地纠纷,山东当时做确权的时候,任务下达,让当事人自己解决。很多矛盾是农户与农户之间,或农户与村之间的,甚至有些矛盾就是家里的矛盾,比如分家啊,女儿外嫁等。这些都不是确权产生的矛盾,都是靠村民自己解决。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基层干部不愿意确权,认为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利,比如提高征地成本等。
NBD:目前土地确权的面积有多大?
陈锡文:现在土地确权在三个省份全面推开试点,目前全国大概有1/3的村庄和乡镇在做,大概确权了3亿至4亿亩地,今年已进行到第三年,我们计划是花五年时间完成。有些地方可能存在技术难题,比如丘陵山地,要进行确权的时间和成本相应都需要更多。从目前各地反馈来看,推进还是比较顺利。
谈确权好处:
可保障农民权利促规模经营
NBD:现在有种争议是说,土地确权究竟是确到村还是村小组?这曾引起过土地纠纷。
陈锡文: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到集体单位,国土部有专门文件,就是说原来土地是谁的就是谁的。五年前,集体土地曾经确权到乡镇或行政村,后来,中央文件很明确,必须确到土地所有权单位,如果这个地原来是公社的那现在就是乡镇的,如果是大队的现在就是行政村,如果生产小队的那现在就是村民小组,政策非常明确的。现在有些矛盾纠纷不能怪制度,而是要看是否搞清楚了制度。
NBD:确权的目的是什么?效果如何呢?
陈锡文:确权是为了保障农民的权利。比如可以保障农民的承包权,这是物权,有了物权,给了这个证,这个权利就更踏实,流转或抵押的时候,这就是很重要的权证。我有了这个证,就不用担心我的土地稀里糊涂地被弄没了,敢于去流转了,就可以促进规模经营了。去年6月底,我国土地流转的面积是三亿八千万亩,大概占整个农民承包土地的28.8%,与农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比重差不多,总体是平稳的。并且这些年的粮食生产是稳定的,从趋势上看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说企业下乡:
种地不是靠雇农民能解决的
NBD:您如何看待土地确权之后,工商资本下乡开始大规模种地?
陈锡文:有的地方愿意把地租给企业种,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企业是成功的,但更多的我觉得是不成功的。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说一定不行。比如大型养殖厂,单个农民村委会搞不起来的,有的投资有几个亿,只有与工商企业合作。但是一个公司一个企业把几百亩、几千亩甚至上万亩土地租过来,进行公司化生产,这样的事你们媒体可以思考,我租一万亩地,公司不会种地,只能雇农民,雇农民种得好吗?
为什么包产到户能搞好?人民公社时是大锅饭,农民说这个地是村子的,不是我的,收获的粮食也不是我的,就没有用心去做的动力了。而实行承包到户以后,农民就知道是自己的,就会精心去干。现在又来了,企业种地,这个地是我(农民)的,我租给你,你付我租金了,等于这地使用权管理权是你公司的,收获的粮食是公司的,公司雇佣我付我钱了,但看不住我的。
全世界的农业雇农都不行,因为农业与工业不一样,工业有严格的标准和检测,你不认真都不行,像流水线作业,完不成工作量,你就得下岗,产品检验不合格扣你工资返工。但农业做不了这个事,等你糊弄我一年到最后收成的时候,发现种地的产量不行啊,才知道你们在糊弄我,这个时候公司已经是一塌糊涂的了。
NBD:您说企业会亏损,但是企业不是傻子啊?比如他们享受补贴等。
陈锡文:是有这样的情况。问题在于政府过度的干预就会坏事。比如有的地方集中一百亩地给企业多少补贴,但是企业不种粮食,政府补贴企业干什么。有的企业是冲着补贴去的,有的是先把地圈了再说,搞非农建设更赚钱。
应该说绝大多数企业是为了利益去的,企业去投资就要有回报,他们不是去学雷锋,不是去扶贫的,也不是说去做善事的。当然有个别可能是,但如果他们都没赚到钱,拿什么去做善事呢?他到农村圈地,首要是为了赚钱。
我敢说一句,真正做过农业的就知道,种地这件事不是靠雇工能解决的,你管不住人家的。
说土地流转:
应与外出务工农民比例相当
NBD:国家不是一直提倡规模化经营吗?
陈锡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家庭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如果人没有弄走,把农民的地给弄走了,这是什么行为?这不是兼并土地,制造不稳定因素吗?城镇化能弄走多少人,多少地集中起来不会出问题?我国有5.5亿农村劳动力,1.7亿到外乡,大概是30%,现在土地流转了30%,农村不会出问题,但如果人走了不到1/3,你把一半土地都弄起来了,那剩下的农村劳动力干吗去呢?
NBD:您对规模化经营的态度呢?
陈锡文:国家说搞规模经营,但要顺势而为。规模经营这件事本质不是地,本质是人。他在别的地方有更好的工作,你拖都拖不住。没有更好的收入,凭什么要离开土地呢?我就希望媒体报道一件事,把事情的本源,未来是什么,现在的法律法规政策如何定弄清楚了,这样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每日经济新闻 金微 )
提案建议立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保证员工利益
立法!确保员工能与老板“讨价还价”
工会界委员联名提制定《集体协商法》提案:建议立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
多家机构近日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为今年两会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从世界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劳动者报酬的成本偏低,如果不扭转这种格局,民生就得不到保障和改善,消费也就不可能稳步提升,最终反过来一定会损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
事实上,随着央企薪酬制度改革的落定,涉及多部门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在加速推进。目前正在进行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养老保险并轨,也将有助于公平确定各类劳动群体的工资水平。
在此背景下,工会界委员又于今年两会期间联名提交了关于建议制定《集体协商法》的提案,希望通过立法形式,保障员工就工资和老板“讨价还价”的权利。
现状:
劳动者报酬占GPD比重下降
人民网舆情监测信息显示,“收入分配”话题连续5年排名靠前,2015年排名第一。“收入分配”问题受热议,不仅是因为收入分配问题牵动着公众的切身利益,更因其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且呈持续下降趋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50.7%下降到2011年的44.9%。这表明,近年来中国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重要性在降低。
全国政协委员宋丰强认为,要改变上述现状,就要在初次分配环节发力,让劳动者分享更多的发展红利,让企业让利、政府减税、劳动者报酬提高,从宏观上调配国民财富分配的大格局。
事实上,涉及21个部门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此外,2015年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以及养老保险并轨,将有助于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公平确定各类劳动群体的工资和保障水平。
建议:
通过立法来保证员工利益
在上述背景下,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荣书等人在“两会”期间联名提交了关于建议制定《集体协商法》的提案,希望通过立法形式,保障员工就工资和老板“讨价还价”的权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日前从中华全国总工会了解到,目前我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作为与劳动合同制度并重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只能作为《劳动合同法》的一个特别章节,或散见于《劳动法》《工会法》之中,缺少国家层面的单独立法。
此外,人社部颁行的《集体合同规定》和《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虽然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部门规章层级较低,法律效力有限,同时存在着程序简单、刚性不足等问题。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出台了集体合同或工资集体协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这些都为《集体协商法》立法奠定了实践基础。工会界委员认为,制定《集体协商法》已具备现实条件。(每日经济新闻 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