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探路走出去政企银合作突破投资壁垒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中国制造探路走出去政企银合作突破投资壁垒

加入日期:2015-3-11 0:16:52

  “目前,中国制造业要走出去面临很多困难,只有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并拥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才能真正走出去。”10 日,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行情600960,问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王洪波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如何让中国制造业真正走出去,这是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要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

  李克强强调,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健全金融、信息、法律、领事保护服务;注重风险防范,提高海外权益保障能力。“让中国企业走得出、走得稳,在国际竞争中强筋健骨、发展壮大。”他说。

  渤海活塞“得寸进尺”

  “我们对国内市场‘寸土必争’、国际市场‘得寸进尺’。渤海活塞挑战的目标是跻身世界活塞行业第一梯队。”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风华表示。

  “渤海活塞2014年活塞出口已超过200万只,在出口数量提升的同时,产品结构上也有了较大突破,实现了由售后向主机、由低端向高端、由单一活塞向活塞组件供货的转变,”王洪波表示,“公司如今在成功为美国康明斯、卡特彼勒、科勒公司、川崎公司供货后,又实现了为德国大众公司批量配套供货;随后又与德国戴姆勒公司签订了批量供货合同;与美国GE公司也开展了全面而稳固的合作,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预测称,2015年汽车及工程机械行业将承接前两年的低速增长态势,预计全行业增长7%左右。从表象看,机械工业近两年的颓势是因为需求不旺,产能过剩,不过,更本质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行业发展模式并未能随之而变化。

  导报记者了解到,渤海活塞根据政策导向,紧跟市场需求和形势变化,及时做出应对策略,其中包括采用多种方式开拓国际售后市场,如充分利用联合动力平台,扩大北美市场售后业务,并进而开发如卡特彼勒、佩卡等主机业务;加大国际主机市场开拓力度,充分发挥公司外聘专家的优势,实现与当地主机顾客的无缝交流沟通,开发更多的新项目;实施好目前已经配套的德国戴姆勒、德国大众和美国康明斯等项目,建立稳固的顾客关系,提高配套份额。并利用这些项目的影响力,开拓新的高端乘用车和商用车主机客户,扩大产品出口。

  “就国内外市场来看,渤海活塞还是更看重国际市场一些。目前,国际销售额能占到总销售额的10%,国际市场的利润率也同国内市场基本一致。不过,2015年,我们已全面布局国际市场,届时国际市场会更为重要。”王洪波表示。

  临重要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第七一一所所长兼总工程师金东寒表示,当前,我国很多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导报记者了解到,2014年中国整个装备制造业出口2.1万亿元,占国家整个出口收入的17%,其中包括电力、通信、石化、矿业、航空等行业,大型的成套设备出口快速增长。中国6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已经成为出口的主力机型,华为公司68%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另外工程机械、汽车等领域在境外的投资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企业不光要做大,而且要做强。我们的自主核心技术已经实现,下一步要成为全球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我们正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给国际一流公司配套就是关键一步。”林风华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导报特约评论员白明表示,目前“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提出,事实上就是要主动创造市场需求,转移过剩产能。通过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带动各产业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相关产业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巨大机遇。

  “各企业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机会,充分开创产业市场,主动出击,真正使中国的装备走向世界。”白明告诉导报记者,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的热潮正在兴起,这也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机遇。

  金东寒认为,目前来看,国外市场有巨大的拓展空间,企业“走出去”的内外部时机都已经十分成熟,国家应该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并应该在政策、金融等方面提供相关支持。

  “走出去”的金融支持

  “‘走出去’之后需要一个从适应到融入的过程。”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导报特约评论员徐逢贤表示,不少企业在“走出去”后遇到了难题。在后期经营战略上,照搬国内的管理模式肯定是难以成功的,这要求企业既要保持并进一步强化核心能力,同时又要在新的经营领域获取新的竞争优势,赋予核心能力新的要素和新的活力。

  “商业壁垒和技术壁垒是‘走出去’遇到的主要难题。”王洪波表示,只有靠公司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获得国外客户的认可。

  “在跨国合作项目中,要注重如何与目标国合理对接。在考虑当地政治、文化环境的情况下,既要发挥我国的自身优势,也要注重本土化,探索多种商业合作模式,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白明表示。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巡视员曹钢认为,完善支持政策、做好配套的财政金融保障是风险防控的关键。“可以建立政企银合作机制,创新发展思路,银企要成为利益共同体,组建‘产业+金融+服务’的集团军。”他说。

  其实,今年1月初《关于加大重大技术装备融资支持力度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融资服务,支持产品出口及企业“走出去”。徐逢贤表示,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可以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提供合理的融资便利。

  “作为企业,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更为贴切和务实地提供公共产品与政策支持。比如,鼓励企业到海外注册专利和购买外国专利,对购买和维护专利的实际费用予以补贴等。”王洪波表示。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