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通缩还是视股为债?投资者“贴钱”买债的理由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博通缩还是视股为债?投资者“贴钱”买债的理由

加入日期:2015-2-6 2:49:43

  2月4日,《信报》A、B二叠各有一篇针对投资者“贴钱”买债的分析,“信笔攻略”栏目的标题是《基金“倒贴”买债有理》,而社评的标题则为《“贴钱”买债岂有此理 负息年代一题二问》。同是“倒贴”买债,一云“有理”,一说“岂有此理”。如此有意思,作为“路人甲”的老毕,焉能不凑凑热闹,搭讪搭讪?

  单看标题,二文一西一东北辙南辕,但“信笔”意在解释一个怪现象今时今日何以“有理”,社评则在“怪现象合理化”的基础上提出两问,带出“贴钱买债有理”背后的“岂有此理”。两文立足点并无本质上的分歧。以此为据,老毕也来谈谈负息年代的有理无理,岂有此理。

  “新常态”下的两个想法

  “贴钱”买债见怪不怪,甚至成为“新常态”。然而,大家可有留意,最先把“新常态”(The New Normal)一词宣之于口的是谁?此君乃跟“债王”格罗斯(Bill Gross)反目成仇的前PIMCO 行政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

  2009年5月,埃里安在一封致公众信函的其中一节使用了The New Normal 这个副题,按照当时情境,设想出未来三至五年的全球经济状况。在他眼中,公营部门越俎代庖,把众多原属私营环节的活动“揽上身”,但世界经济仍然摆脱不了低增长,央行和政府且会发现,要安稳流畅地撤回金融海啸后推出的紧急措施,难乎其难。

  重温埃里安这段话,老毕有两个想法:第一,公开信发表于2009 年5 月,时值美股见底两个月。以道指同年3 月9 日6547 点收市水平为准,“新常态”一词面世至今,美股累涨近两倍(道指本周二收报17666点)。牛市于悲情中诞生,真的假不了。

  第二,埃里安设想的情境,以三至五年为期;也就是说,他的预测准确与否,此刻应有公论。环球(美国也许例外)无法摆脱低增长,央行/政府深度涉足经济领域,为救市出台的干预政策不减反增,从远至欧澳加丹(麦),近至狮城内地,央行无不加码宽松,谁说埃里安五年前的预言不一一兑现?各国“放水”惟恐不及,还谈什么安稳流畅地撤回紧急措施?

  美日英以至最新加入量宽行列的欧洲央行,这些年印了天文数字的钞票,结果通胀无影无踪,通缩却反而来势汹汹。在通缩的世界,债券名义(nominal)孳息纵低于零,经物价变动调整后,实质(real)回报仍大有可能处于正数,“贴钱”购买国债一类安全资产,成为越来越多人口中的“合理”行为。

  通缩落地生根?

  听之不无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通缩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必然愿意“贴钱”替政府融资。过去二十年,日本经济在极低通胀与温和通缩之间载浮载沉,但名义债息始终保持正数,直至最近,短债孳息才“顺应潮流”由正入负。若论长债,德国十年息本周更历来首次跌穿日债水平(执笔时最新数字:德息0.359,日息0.38)。

  欧元区物价下跌压力虽大,但日本却实实在在地经历了多年通缩,投资者追捧德债的劲头超越日债,只能说明他们认定通缩将在欧元区落地生根,情况比过去二十年的日本更加恶劣。那亦等于说,不管央行在刺激增长重燃通胀上作出多大努力,都改变不了投资者对经济和物价前景的悲观预期。

  “贴钱”买债当然还有第二个理由,就是社评所说的“视债为股”,投资者对到期能否足额取回本金不闻不问,投资债券只为于二手市场善价而沽。以今天债价之高,当下入市要避免亏损,只能寄望价格不断上扬,再“贵”亦有人接货。如此一来,投资者岂非以炒卖科网股的心态买债?这不是岂有此理是什么?

  撤回政策难若登天

  债券孳息降至目前水平,已非包括通缩在内的任何“理性”原因足以解释。央行撤回非传统货币政策难若登天,除了实体经济无法承受,想想孳息重返“合理”水平将是一场多大的灾难,决策者之难,不已可思过半?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