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市20家券商的1月业绩数据公布完毕。数据显示,除申万宏源、国信证券无2014年同期参照数据外,18家上市券商营业收入、净利润较同比均大幅增长。但基于2014年下半年启动的“牛市”行情,相较于同比增、减幅度的变化,市场更为重视2014年12月到2015年1月的环比情况。剔除即将上市的申万宏源,上市券商环比数据整体呈明显分化,共计16家上市券商1月营收环比下降,这其中有9家净利润同样环比下降。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国信证券三家大型券商分别位列净利润环比下降幅度最大的前三席,而光大证券单月净利润几乎腰斩。 券商研究人士分析认为,环比光大证券前三月单月财务数据,2014年12月的基数过高是其营收、净利润下滑的一大因素。此外,券商行业总体受到两度“两融检查”以及突然而至的“两融处罚”所带来的“减速压力”,因此两融业务普遍出现增速骤减。两融拖累业绩作为净利润降幅最大的光大证券,其2014年11月单月营业收入约为7.65亿元,净利润在3.17亿元左右。而同年12月,该数据出现激增,单月营收13.43亿元,净利润则高达8.1亿元,业绩环比翻番。上述研究人士认为,“到了2015年1月,在基数过大的情况下,要迎接开门红难度较大。”事实上,光大证券1月财务数据显示,该业绩确实仅与2014年11月持平,营业收入为7.53亿元,净利润为3.86亿元,业绩明显回落,营业收入环比下降约43%,净利润环比下降近55%。不过基数过大造成增长难以为继的解释仅是表象。2014年12月,彼时为何光大证券会出现业绩的暴涨,而到了2015年1月该上行能力为何无法支撑?该研究人士进一步提到,这或与两融业务单月增速的下降有关。《中国经营报(微博)》记者统计2014年10月、11月、12月到今年1月的券商当期期末融资融券余额数据发现,大部分券商居间增幅在11月到12月之间出现飙升,而2015年1月增速明显出现“速降”。以此次环比业绩下滑幅度较大的光大证券为例,其2014年10月期末融资融券余额约为253亿元,11月为293亿元,12月为374亿元,而今年1月为406亿元。以此计算单月实现的增长,11月较10月增长40亿元,增幅为15%,以此类推,12月增长81亿元,增幅瞬间拔高到27%。而2015年1月仅较2014年12月增长32亿元,环比增幅陡降至8%。可以看到,2015年1月两融余额规模增速明显下降。“在2014年12月两融检查开展后,随着‘两融处罚’的不期而至,市场对于两融检查的认识有所改变,而其为该业务带来的降速压力也在今年1月体现出来。”一位两融业务规模排名前三的券商内部人士提到。整体来看,作为2015年1月出现较大幅度业绩环比下降的大型券商,其两融规模均属于排名靠前的“大哥系”。其中“两融新老大”华泰证券1月营业收入、净利润较去年12月数据同样几近“腰斩”,分别环比下降44%、46%。而其去年12月业绩环比增速同样靠前,其母公司12月份实现净利润为9.91亿元,环比增长247%。再看其融资融券业务情况,其去年下半年展开两融业务政策后,规模增速一度暴涨,并成功将国泰君安的“老大哥”位置一举拿下。数据显示,2014年11月、12月的单月两融余额规模增长分别79亿元和184亿元,而2015年1月单月仅增长48亿元。新业务“新常态”作为创新业务,随着市场走好,两融在近年一举爆发,大部分获得牌照的券商均感觉到这一业务是“有多少要多少,市场需求特别大,自家池子不够大”。小型券商如新时代证券、大型券商如两融“老大哥”国泰君安都曾提及过融资融券市场的“供不应求”。而面对这一“火爆”的市场,券商们为了满足“扩建自家池子”的资金需求纷纷进入了“抢钱大战”。在这样的浪潮之下,两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张,其对于券商的业绩影响占比也愈发扩大。以光大证券为例,两融业务规模扩张速度与当期业绩的波动两相对比,能够看到其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两融业务目前对于公司整体业绩的权重占比究竟达到多高?由于其年报暂未披露,公司方面亦未对记者的相关问题回函。仅就其2014年中期报告来看,其披露当期两融利息为6.25亿元,而当期营业收入为19.22亿元,两融收入约占当期整体营收的三分之一。这一比例并不低。随着未来两融业务的不断加码,两融业务的起落对于券商业绩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虽然就上述数据而言,两融业务对于光大证券存在一定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光大集团重组方案落定,新光大集团股份公司作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持股67.25%。而光大证券方面亦开始了一些人事变动,光大集团做强光大证券的意图较为明显。对此,华泰证券罗毅提到,“重组后集团股权和管理关系更加合理,光大证券作为集团旗下重要证券平台,将充分受益平台效率提升。集团旗下有银行、证券、保险、资管、基金、期货、租赁等多元金融领域,未来多元金融协同将强化,预计改制重组后光大集团将更多资源用于证券业务发展。”实际上,公司2014年定增计划中曾明确提到,除了布局扩大信用业务规模外,还将增资资管子公司,同时进行境内同行并购,实现区域与客户互补,并增资境外子公司,加速国际化。而就在2015年2月,光大证券全资香港子公司光证金控以现金40.95亿港元,收购新鸿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70%股份。而新鸿基金融集团控股经营的新鸿基金融有限公司,业务范围主要为经纪业务(股票、期货)、财富管理、保证金融资、资产管理、资本市场销售、资料研究、杠杆式外汇交易等。光大证券的这一举动被业内看好,并认为这是其海外布局的重要一步,其中中信建投分析师刘义分析认为,此次收购扩大了光大证券在香港市场的业务,提升了多渠道融资能力,丰富了跨境业务产品。截至记者发稿,光大证券并未对公司平衡发展相关内容回函,但多位券商分析师认为,作为全牌照券商,光大证券板块扩张的“企图心”绝非止于两融。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腾讯证券(微博)微信公众号:qqzixuangu光大证券净利近腰斩 src=http://img1.gtimg.com/finance/pics/hv1/2/208/1772/11527734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