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君达 ○编辑 陈羽
近日,《钟泰友朋信札》学术研讨会在朵云轩举办。
钟泰是谁?想必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一定会感到很陌生,即便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文化史的学者,恐怕也未必清楚钟泰是谁。然而,随着一批珍贵信札的集中面市,从通信人名单来看,其中不乏当时社会各界的名流大腕,而这些人都是这位名叫钟泰的学者的朋友。这不禁引发了市场强烈的好奇心。
钟泰(1888-1979),字讱斋,号钟山,别号待庵。江苏南京人。早年师从太谷学派传人黄葆年,后留学日本,并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毕业后受李瑞清邀请,任两江师范学堂日文译教。辛亥革命时,入皖督柏文蔚幕,曾出任广东博罗县长。尔后历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师,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改法政大学)日文教席,并开老庄讲座,又任《共和杂志》社社长。从1924年起,先后任杭州之江大学国学系教授、系主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贵阳大夏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44年入蜀,与熊十力并任书院主讲兼协纂。1948年到上海,任光华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同时受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诞生,但同时也引发了文化虚无主义的泛滥。钟泰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的探究,且尤精周秦诸子,下及宋明理学,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成一家言。在执教之余,先后著有《中国哲学史》《荀注订补》《国学概论》《庄子发微》《春秋正言断词三传参》《顾诗笺校订》《管子侈靡篇》等著作。其中,192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代表了他早期的学术立场,在当时学术界产生过重要影响。而《庄子发微》一书更是集中体现了钟泰晚年的成就,是他积数十年研究之力作,揭示了庄子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在此次面市的这批钟泰友朋信札中,能够看到的正是与他的人生轨迹和学术经历息息相关的种种记述、议论、品评,其内容不仅真切可信,而且感人至深。据了解,这批信札,总数约有330余通,时间跨度从192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涵盖了半个多世纪。而通信人则多达百余位。其中,不仅有熊十力、柳诒徵、马一浮、吕思勉、钱基博、王瀣、夏承焘等一批闻名遐迩的大师,也不乏李宗仁、陈铭枢、江彤侯、林志钧、王伯群等耳熟能详的民国时期军政界高官。更有多达数十位在文史、书画、艺术、经济、建筑、医学等领域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名家权威,如蔡元湛、尹石公、徐养秋、萧俊贤、马宗霍、王煥鑣、陆渊雷、任铭善、钟道铭、吴恩裕、贺昌群、苏渊雷、吴寿彭、蒋礼鸿、陈从周等。他们或是钟泰在学业上的长辈,或是其同窗好友,更多的则是曾经师从钟泰的门生弟子。
在这批信札中,有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与钟泰探讨庄子之学的信,是目前熊十力面世的信札中最长的一通,也许很能说明两人共同的学术旨趣和深厚友谊。
这其中还有钟泰与王瀣的通信。王瀣其人,今已知之甚少。他博通理学、禅学,诗词文章亦无一不精,与钟泰是两江师范学堂的同事,陈寅恪、陈衡恪、潘重规、唐圭璋等皆出自其门下。他与钟泰交往数十年,彼此知之甚深,信中既有对儒学传统的探讨,也有对做人治学的体悟,还有对当时学界风气的臧否,更有不少对社会现实和家庭生活的描述、议论。
钟泰,这位几乎被当今学术界遗忘的学者,在传统文化面临分崩离析之危的年代,他以不趋时流,立足传统,力摒空疏,见识独到的治学风格,凭借渊博的知识和超然的见地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从而获得了众多学界中人的高度认可。
这批信札,向后人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文人学者的治学准则、处世原则、品格风范,令人肃然起敬。从钟泰与同道和社会名人的密切交往中,也可让我们探寻到学术界众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