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5年,中国互联网细分领域的老大和老二们频频上演合并的戏码,从年初的滴滴快的,到58同城和赶集,再到美团和大众点评,以及携程和去哪儿,每一次合并都让整个业界为之轰动。而上一次有影响力的合并,还要追溯到2012年优酷与土豆的联姻。
从竞争的角度看,这种合并似乎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当行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市场变得慢慢集中,这种情况下,巨头合并后能减少内耗,增强企业竞争力,可以说是顺势之举。比如,美团和点评合并后,某些城市的地推队伍就进行了缩减。另一厢,外部的资本环境正在转冷,投资人不再愿意花大量的资金让这些互联网企业大打价格战。于是,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合并就成了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风险投资催生的互联网企业,背后的资本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明显例子是,美团和点评背后都有共同的投资人红杉资本,很多时候,资本方扮演了双方合并的重要推手,因为资本有着比创业者更为强烈的合并与垄断的冲动。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在过去两三年间,行业内出现了远超以往的“独角兽”级别的公司,但与此同时,上市的机会有限。
尽管行业老大和老二合并后的优势十分明显,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是,双方的市场份额叠加后,是否会形成马太效应,从而遏制行业的创新,影响消费者的体验?
至少从短期来看,二者合并之后,价格战会减少,用户享受的低价产品和红包会变少,这对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但从长期看,任何行业都要维持一个合理的利润率,当利润为零甚至为负的时候,整个产业都会受到伤害。而产业受到伤害,也会间接地影响到消费者所享受的服务。
第二个问题是,强强联合后,其中一方的创始人将要去哪儿?新公司该如何尽可能地留住高管与核心人才,避免大量员工的流失?
不难发现,这些合并案中,一方创始人的动向往往是挥泪离开。比如,优酷和土豆合并后,土豆网创始人王微离开,并投身电影领域;滴滴与快的合并后,快的创始人吕传伟淡出;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后,点评创始人张涛退居幕后;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后,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的离职传闻正在坊间流传。而一方团队创始人出局,也势必会对新公司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
当然,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双方合并后如何进行内部整合,形成1+1>2的效应。正如启明创投合伙人甘剑平所说,双品牌运营中,如何分工非常重要,业务整合后应提高效率。另外,在形成一定的垄断下,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产品创新为用户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务——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过去那种靠补贴吸引用户的方法不是长久之计。
甘剑平指出,尽管美团和点评深耕了这么多年,在线下市场覆盖的商户数遥遥领先,但它们还没有真正顺畅地把利润和收入的链条打通。虽然二者间不再正面交锋,但新美大仍要面临很多来自其他方面的竞争。而类似的挑战,也出现在其他的合并案例中。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小巨头们合并后,如何对团队和业务进行合理的调整与融合,并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依然任重而道远。显然,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假使新公司能顺利度过整合的“动荡期”,那么接下来或许就能再次迎来快速成长的机会。(黄锴)
作者:黄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