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权益类产品迈出清盘第一步_主力研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主力研究 >> 文章正文

基金权益类产品迈出清盘第一步

加入日期:2015-12-21 9:12:08

6月下旬突然到来的股市暴跌让A股市场一片狼藉,公募基金也未能幸免于难。临近年关结算,多家基金公司旗下迷你基金面临清盘的阴影也越来越浓。不过,与往年不太一样的是,自从2014年汇添富基金主动打响新一轮基金清盘的“第一枪”后,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在2015年痛下决心,开始主动对旗下迷你产品“动刀子”。

新一轮基金清盘潮来临

“5000万元”,基金清盘的底线。在经历今年“股灾”后,逼近生死线的“小萝卜头”基金正在渐渐增多。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有27只迷你基金已清盘或正进入清盘程序。这些小基金目前的资产规模都在1亿元以下,有的甚至萎缩到百万元级别,如信诚3个月理财和华安中证高分红的资产规模就只剩下100万元。

今年以来,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是本轮清盘的重灾区。其中,曾经风光一时的短期理财债基和定期开放债基占据了半壁江山,清盘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基金的期初设计已经跟不上理财潮流的变化。在实际交易中,短期理财债基收益不高、流动性又不敌货基,这种“鸡肋”身份导致投资人赎回现象明显,规模持续缩水。在继汇添富28天短期理财清盘之后,鹏华月月发、长盛添利30天、长盛添利60天、富国7天理财宝等短期理财债基也接连选择主动清盘。与此同时,申万菱信定期开放式债基和长盛季季红一年期定期开放式债基,也分别于今年5月和7月发布了可能触及清盘线终止基金合同的提醒公告。

除了短期理财债基和定期开放债基出现清盘潮外,市场上销量一般、规模较小的货币基金也因缺乏银行或互联网直销渠道,成为本次清盘潮的牺牲品。资料显示,自工银瑞信安心增利于去年11月宣布清盘后,大摩基金旗下惟一的货币基金因常年规模不佳也被迫清盘。

此外,打新基金在今年也是“生不逢时”,新股暂停的影响让多只打新基金面临清盘的厄运,如建信鑫裕回报和国金鑫运近日双双遭遇了清盘。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这两只基金分别成立于“股灾”期间(6月底和7月初成立),IPO暂停导致它们被巨额赎回,虽然时隔4个月后新股发行再度开闸,但这个好消息依然没能改变其被清盘的宿命。

同样,在“成立3年、规模不得低于2亿元”的硬性规定下,曾经一度风靡的发起式基金也在今年迎来清盘“大限”。本着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捆绑,风险共担”的设计初衷,始于2012年的发起式基金如今已经陆续成立满3年,作为一种创新型产品曾被市场寄予厚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12月15日,国联安中债信用债正式清盘,这是国内首例发起式基金主动清盘的案例。除此之外,西部利得稳定增利日前也发布公告称,可能会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

权益类基金开始加入清盘行列

长期以来,投资人几乎没有听过权益类基金出现清盘的消息,但在今年股市低迷和基金销售艰难的双重压力下,这类“高傲”的基金也开始加入到清盘队伍当中。

在偏股型基金中,基金公司一改往日苟延残喘借钱续命的态度,在今年也开始对ETF和QDII基金动手清盘。国泰中小板300成长ETF联接基金是首只清盘的偏股基金,长盛市值百强ETF基金是首只清盘的ETF,而泰达宏利全球新格局和华宝兴业成熟市场则“有幸”成为首批清盘的QDII基金。

与固定收益类产品不同的是,权益类基金的清盘一般会面临更大的难度和争议。业内人士指出,关键问题就在于债券基金清盘时持有人是盈利的,而股票基金清盘时持有人多半亏损严重。不过,想维持基金不清盘还要再往里扔钱,这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就是“鸡肋”。以已经清盘的长盛上证市值百强ETF基金为例,其今年上半年给基金公司带来的管理费收入仅有5万元左右,已不足一个办事人员的基本工资,更别提还要养一个薪水动辄百万元的基金经理。

业内人士指出,指数类的ETF没有择时和选股的要求,市场严重下挫自然导致投资者集体赎回,规模和成交量的锐减也在意料之中。当这类被动指数型基金的工具作用逐渐减弱时,选择清盘其实是基金公司非常明智的一种选择。

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缺席

尽管基金清盘在今年已不再是稀罕事,但在已清盘的基金阵营中,惟独缺少除了QDII基金外的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即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加入。在这一轮基金清盘潮中,始终没有出现第一家勇于吃螃蟹的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身影。

虽然无一只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敢于清盘,但规模已跌破清盘线的却有数只。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低于5000万规模清盘线的主动管理型股票基金有国富健康优质生活、景顺长城研究精选、鹏华价值精选等。而在混合基金中,低于5000万元清盘线的则更多,如西部利得新动向、华富策略精选、金元安顺成长动力、安信灵活配置等均已上榜。

总体来看,目前基金公司对于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的清盘还持保留态度。毕竟偏股基金是以追求高业绩为目的,基金管理人不断进行资产配置,包括熊市行情时也会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抗着”,再加上这类基金收取的管理费较多,基金公司一般都不太轻易考虑清盘。

要“面子”还是“里子”

虽然“清盘”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是个不愿意被触及的负面字眼,但自2014年8月汇添富28天短期理财债基主动清盘,打破迷你基金“僵而不死”的局面之后,行业对此抵触态度正在发生改变。

一般来说,基金逼近清盘线无外乎有两方面原因:规模过小或是交易清淡,“僵尸基金”为基金公司创造的收入远远不敌耗费的成本。其实,所有基金的清盘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无法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回报。每到年终盘点时,这些“僵尸基金”将死而未死的状态着实令人头疼。

一些基金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差,基金业绩不尽如人意,并且产品设计有缺陷,已经不再符合特定市场的要求。基金公司明知道这些基金是“坏资产”,继续勉强维持只会倒贴更多的钱,但仍有很多有头有脸的公募基金公司却宁愿撑着规模,也不愿意背上“清盘”的不佳名号。

由于需要“连续20日”才能达到公募基金清盘线,许多基金为避免窘境便在“连续”两字上做起了文章。比如,接近20天时实施自救,增补资金至5000万元。不过记者了解到,在不断自救的循环中,基金公司付出的精力、财力却是相当大的。“基金公司会动用自有资金,有时候也需要请外部资金帮忙,遇到市场上资金紧张的时候,帮忙资金的成本会更高一些。”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雷昕指出。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也认为,众多的“僵尸基金”多年来牵扯基金经理太多的精力,运作过程中固定的费用支出严重侵蚀基金收益,对基金公司和持有人可谓是“双输”局面。此外,随着新基金产品的审查采取注册制后,设立新基金变得相对容易,“壳”也变得不值钱了。在新的生存环境下,基金公司必须要学会适应并熟悉“清盘”。在2016年,预计会有更多的迷你基金加入到清盘潮中。

目前,不少迷你基金离清盘已“咫尺之遥”,分分钟都会进入清盘程序,对此投资者最好“走为上”。王群航表示,“对于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难逃被打入‘冷宫’的命运,要尽快赎回;对于有可能清盘的基金如果发了公告,更要立即赎回。”■

相关专题:2013上半年基金业绩排名出炉 银华基金盛产熊基(2013-07-04)

违规引发蝴蝶效应 四家基金公司老鼠仓余波调查(2013-10-15)

牛市中最悲催事件
标签: 清盘 基金业绩 基金公司 基金评价 基金管理人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