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11月30日电(记者李平、罗羽)地处贵州东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脚下的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尧上村民组,是一个仡佬族占80%的少数民族村寨。人来人往的游客,已把这座水清如镜、风景如画的深山古寨“搅”得热闹起来。而这个曾经靠制陶谋生的“窑上村”,因旅游发展路径之变,思维观念、生活方式也有了“大变样”。
“外表上,尧上村民组的变化体现在宽阔的大广场、漂亮的雕花窗木楼、新修的河边栈道等;里子上,村寨90%的妇女有驾照、70%的村民购买了小轿车,村寨三分之二的小孩送往县城读书。”佛顶山村村支书黄秀金自豪地说。
今年80岁的杨胜宗老人告诉记者,如今富裕的“尧上村”原先是烧制陶器的“窑上村”。600多年前,江西邓姓族人迁居到这个仡佬族村寨之后,立起土窑烧制起盆罐瓮坛等各类器物,窑上村之名由此传开。后来,随着烧窑技艺的失传,近几十年来,尧上村民主要依靠种几亩薄田、烧木炭和捉五步蛇维持生计。
“没有搞旅游开发之前,尧上村基本家家户户都是贫困户,30岁以上的光棍五六十个,人均收入不足700元。每逢赶场天,村民起早贪黑地挑着上百斤的木炭走10多里山路到大地乡场上赶卖,100斤木炭也就卖四五十元。最挣钱的活路还是捉五步蛇,一条能卖到200多元,也因为这样,村里每年都有一两个人被毒蛇咬死。”黄秀金说。
改变始于2003年,石阡县先后投入几百万元,逐步改善尧上村基础设施,引导当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路通了,到尧上旅游的人也多了起来。曾经在广东、湖南等地务工的席运梅一年带回家的辛苦钱也就1万多元。“2004年,我回家开始搞农家乐,现在黄金周一天的收入就七八万元,农家乐一年的毛收入200多万元。生活变好了,我还买了辆轿车。”
旅游的改变,也让村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跟着改变。“看着游客用手机网购,前不久我也试着用手机网购了一个220元的烤箱,5天就到货了。”村民邹南红说,他和妻子在村民开的农家乐餐馆里打工,一年纯收入七八万元。“今明两年,我准备让老婆考个驾照,买辆小轿车接送小孩读书。”
“旅游发展起来之后,大家普遍感觉文化知识不够用,那些四五十岁没读过书的阿婶们还主动识字、写字。”尧上“农村村淘”店主邓开碧说,现在不少村民都把小孩送往37公里外的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寨子读完小学初中就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黄秀金看来,共享式发展是尧上村旅游实践的最大不同。“刚开始搞旅游的时候,我们也想让外地人投资带动旅游发展,但发现这种模式不利于村民共富共享。”
“现在,我们基本不主张把门面租给外地人,更强调本地村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成立了涵盖110户300多人的尧上旅游协会,现拥有集体资产300多万元。”黄秀金说,通过门面房出租、运营石阡至尧上中巴车等,旅游协会2014年盈利70多万元,其中10%的利润返还给入股村民,其余用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共享模式让尧上村寨旅游越发红火。
如今,拥有90%森林覆盖率、仡佬族文化浓郁的尧上村寨,不管是清晨还是傍晚,都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这个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的民族村寨,已由贫穷的“窑上”变为富裕的“尧上”!
作者:李平 罗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