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丽芬 广州报道
由于徐翔异常低调,鲜少接受采访,因此外界对于泽熙的了解基本限于公开资料。泽熙成立至今,旗下只有5只管理型信托产品,两只定增产品,但是创出的收益率令人望尘莫及,而每次精准逃顶大盘、精准进出个股也令人咋舌。
广州一位私募老总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泽熙的产品收益率长年远远高于同行固然是焦点,但是其回撤小更加难得,不知道是如何做到的。
据泽熙原总经理助理叶展撰文透露,即使在市场大幅下跌时,泽熙产品的业绩也总能保持平稳。在过去的5年里,净值回撤10%的次数只有3次。
如此稳定的高增长业绩背后是什么原因呢?除了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违法手段外,徐翔冷酷的投研管理方法等应该也起到不小的作用。
“不可替代”的徐翔
徐翔2009年12月创立了泽熙投资,与其母亲郑素贞、父亲徐柏良共同出资,也意味着泽熙其实就是一个家族企业。在控股大恒科技(600288.SH)事件上,就是以郑素贞名义豪掷30亿元参与定增。
泽熙投资虽然是国内大型私募,投研体系建设也比较完善,但是其仍然摆脱不了以个人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据曾供职于泽熙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在泽熙,拥有交易操作权的人只有徐翔,研究员最多通过模拟盘操作。研究员的工作就是读研报、与上市公司沟通,然后推荐股票给徐翔,但经常被他否掉,大部分股票其实是徐翔自己看中的。
“交易、操作几乎都是徐翔一个人,公司治理结构就像传统的手工作坊,因此徐翔一旦出事,泽熙基本就完了,没有第二个人替代他。”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而对于客户和资金,上述工作人员透露,估计只有徐翔一人掌握,其他人很少知情。在公司的这段时间,没有接触过客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国内,私募基本都存在类似泽熙的风险:对个人依赖性很严重。几乎每家私募的核心人士就是老板,其集投资、募资于一身,老板一旦出事,公司只能关闭。
“实际上,徐翔这两年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在留意培养一个人能够替代他,但是一直没成功。”上述工作人员透露。
淘汰机制残酷
在二级市场上,徐翔的投资风格以凶悍、凌厉闻名,在对公司投研人员的要求上同样冷酷。
工商资料显示,2013年和2014年,泽熙投资的从业人数分别为13人和20人。据上述工作人员透露,“泽熙的投研人员有十多名,有些来自券商,有些来自基金,有些来自PE,还有些则来自媒体。如果是高薪挖过来的成熟研究员不需要实习,而没有研究经历的就需要实习。实习期间要频繁地调研上市公司,有时候一个月得调研20家左右。有些新人顶不住压力就走了,有些则不合标准被淘汰了。”
叶展撰文透露了泽熙对研究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有三条:推荐的股票能涨,最好马上涨;涨幅要高过沪深300指数;买入后不能下跌超过10%,否则无条件止损,不允许补仓。这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考核办法,但这确实体现了泽熙的投资哲学,那就是以绝对收益为基础,以相对收益为目标,以严格止损为纪律。
“要想达到泽熙的标准,既要对公司基本面有深入的研究,以挑选标的,又要对市场情绪有敏感的体悟,以寻找买卖点。所以泽熙的研究员非常辛苦,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地调研,调研的密度和深度远高出行业平均水平,然后再加上徐翔对市场独一无二的敏感度,最终才造就了奇迹般的业绩。”叶展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泽熙给的试用期只有一年,在一年的时间里如果排名靠后就要被淘汰。
上述工作人员透露,刚进入泽熙工作时,不是在调研,就是在调研的路上。要看研报,又要跟上市公司沟通,有时候在出租车上就睡着了,非常辛苦。自己觉得选的投资标的已经不错了,但是拿到徐翔面前,仍经常被否。
最近两年,泽熙在北京、深圳设立了分公司,其中深圳分公司成立于2014年11月,2015年3月才开始运营,行政、投研等均有招聘。
虽然一直在招聘,但是每年也有淘汰出局的研究员,因为要想达到徐翔定下的考核标准非常有难度。徐翔在公司内部也多次称,对于一个投资管理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人才。然而,人才一直是困扰他的问题。
在去年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徐翔在评价自己旗下的研究团队时只用了“一般”两个字。“我们的研究团队只能说是一般吧,但为什么业绩比别人好,我觉得因为别人更差。”徐翔说。
作者:安丽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