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百三:监管不能太着急 水皮:股灾会不会卷土重来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谢百三:监管不能太着急 水皮:股灾会不会卷土重来

加入日期:2015-11-28 8:14:23

  导读:
  李志林:再次暴跌折射五大管理失误
  顾铭德:注册制信披和宣传需要规范
  谢百三:监管不能太着急别重蹈股灾覆辙
  贺宛男:三硬伤导致中国大券商屡屡出事
  郭施亮:新股申购在即市场存量资金遭受考验
  桂浩明:券商股的冬天
  应健中:融资功能的新格局
  水皮: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反思:股灾会不会卷土重来

  李志林:再次暴跌折射五大管理失误
  大盘在3550-3650点区间横向震荡整理了一个多月。眼看中国股市已经走出了股灾,广大投资者信心得到了恢复,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赚钱效应,经历了稳定阶段和自我修复阶段,正迈向重建阶段,周五的大暴跌,连破3600、3500点两个整数关,一举吞没了一个多月的成果,轻松击破了国家队救市的第二个底部3537点,直刺3412点。离国家队救市的第一个大底部3373点,仅一步之遥,颇有今夏股灾重演之势。

  中国股市为何如此脆弱、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变幻莫测?我以为,这与近期管理层的一系列失误有关。

  1、国家队减持股票没有向公众安民告示
  回顾各国股灾时,政府的救市资金退出的时间,短则2-3年,多则7-8年。且都是在股市恢复了正常、走势强劲时减持,并且就在退出后,股市走势依然平稳。

  然而,数据显示,10月份,证金公司已悄然减持了20只股票。11月份,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成批的股票通过程序化交易将大单挂出,显然是证金公司在减持。本周,证监会仅凭一则内部通知,就允许7月初22家券商救市联盟做出的“4500点以下不减持”的承诺作废,可以提前卖出,令市场十分惊愕。

  我以为,券商联盟的这个向全社会的公开承诺,具有法律意义,不容随意更改。哪怕是证监会的通知,即使想更改,也必须公开说明理由,并得到广大公众的同意,还须有一个时间上的提前量。这种做法在法律上看,是极不严肃的。

  连管理层都缺乏诚信,怎能叫广大投资者有信心?周五的暴跌显然是券商等机构不惜成本砸盘行为。

  2、关于注册制的推出,脱离了法制轨道
  今年以来,全国人大和证券管理层曾反复宣传,推行注册制的前提是,修改《证券法》,并要经过全国人大的三读程序。这是法制国家必经的程序。对此,投资大众是家喻户晓、记忆犹新的。

  然而,从上周末起,各大网站都披露了一条惊人的消息:证监会主席上周五召集了小范围会议,作出决定,注册制的推行可以不经过全国人大对证券法的修改,改由国务院特别授权,明年3月份就要有个说法,先放开发行节奏,再放开股价。

  对于这种用行政权力凌驾于法制之上,凌驾于全国人大之上的做法,广大投资者都感到不可思议,将信将疑。本周五的暴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对注册制推行的强烈反应,用脚投票。

  3、市场的熔断机制不见踪影
  数月前,管理层在总结股灾教训时,曾公开宣布,今后当日指数跌幅超过5%,就动用熔断机制,实施停市,以稳定投资者情绪,维护市场的稳定。(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



  顾铭德:注册制信披和宣传需要规范
  股票注册制改革对沪深股市稳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凡是与此有关的信息披露应当规范化,以免引起市场波动。上周六,各大网站传播了注册制明年三月份要有结果的一份报告,仔细一看,信息披露本身有待规范。

  其一,由于注册制对沪深股市重大影响,凡是相关信息应当通过证监会网站、新闻发言人或国务院授权部门发布信息,而上周六关于这个问题的报道是通过一个投资界网站报道的,其内容更像是调研会众人发言的研讨记录。第二天中午,许多网站撤消了这个报道。但是,这个报道的内容究竟什么含义,市场深感困惑,疑虑重重,不知所所云。

  其二,沪深股市实施注册制改革之前,需要《证券法》修改。如果《证券法》修改时间太慢,需要国务院采取法律授权等方式来解决。那么这个问题最起码要有全国人大或国务院正式发布信息,而一般管理部门不可能有这个权限宣布什么时间,什么方式来修订《证券法》规定的股票发行方式。

  其三,许多网站及专家对注册制的解读有误区,有文章认为,注册制就是降低上市门槛,加快上市节奏,大量企业可以一哄而上。果真如此?在美国,在其它地区国家为什么上市企业并不是排山倒海。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之后,为什么许多企业后悔莫及,反而要求私有化退市?因为注册制并不意味对企业上市放松标准要求,只是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方式,上市的公开和隐性成本发生变化。有关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中国将要实施注册制的中国做法,需要证监会及有关部门规范化的宣传和引导。

  其四,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说,中国实施注册制后股市面临重大变局,很多股价将打二、三折,创业板股价将崩溃,泡沫破裂。并把目前在新三板注册挂牌的上市价格来参照未来主板上市价格。对此说法,目前的判断完全是没有根据的瞎猜。退一步讲,如果中国实施注册制后,占80%的中小股票,不要说打二、三折,就是打对折,也是大股灾,也是中国中产阶级的大浩劫。这种改革不可能是中央国务院的本意,也不符合证监会稳定股市的措施意图。

  总之,中国的金融改革,如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银行业改革、金融混业改革、互联网金融,都是具有中国特点的稳健加发展,绝不是通过毁灭原有的机制,造成市场各方大损失来创新改革。而是,按国情循序渐进,兼顾各方稳定利益的改革。沪市上的注册制也需要股市稳定的条件下才能顺利推行。注册制的核心是信息披露的规范化、法制化。那么,有关注册制改革进程本身的信息更应该规范化、法制化。媒体宣传同样如此。(金融投资报 顾铭德)



  谢百三:监管不能太着急别重蹈股灾覆辙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
  近日我一直在谈贫富差别之个人原因,有人会感觉不过瘾,不爽,还是抓涨停板,讲个股好。笔者认为,第一我不是股评家,不能推荐个股;第二,中医说“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笔者所云都为治本啊!一些在证券公司中整天买进卖出,做短线的,看看他们几个人成功的;治本方是求富之路!

  一、即使亏损100万,也不能埋怨老师、冷落老师。

  很多人把做股票,是否赚钱,认为是财运,是老师、朋友点拨得好不好,是由于缘分到了没有。其实非也,市场高手、老师也不是股神,也有时有错,只不过对的概率大一些而已,关键是自己要做判断与合理运作。

  有一次,一位多年的四川好朋友,市场高手来电话:“谢老师,买点民生银行吧,可以涨到25元。”我一看,当时它已15元,想了想,买它50万股吧。不料,买进后,稍微上冲了一下,竟天天下跌,很快跌去2元。想了一晚上,大势与民生银行都已转入下行通道,大牛市似结束了,在向熊市及看不见的深崖下跌,必须割肉了。第二天开盘,狠狠心断臂而出。几天时间亏了100万,心疼不已。

  但后想,这位四川好友,水平总体很高(几十亿了),对我极好,决不可故意讲错,必是自己也疏忽看错大形势了。后来,这件事,我从未提起,依然经常请教他,在成都吃火锅,饮啤酒,依旧是几个好友中最好的挚友。

  正是由于这种诚意,这种信任,历史的回报来了。一次我们去成都他公司玩,吃了个饭,聊起,他说,正在买上汽集团。“为什么?”“这家公司发公告,将在2009年12月31日,让股价高达26.91元(证监会批准了,这叫认购权证,弄成的话,上汽可筹资60亿元)。

  我和研究生,在宾馆当晚研究了上汽集团的公告,发现果然如此。即公司会努力把业绩搞好,把股价尽力弄到26.91元以上去。当时价格仅5元多。于是,我们立即分批买进上汽集团。在众多公司,个人及上汽集团几万员工的努力,推动下,这家公司的股价于2009年12月底终于上了27元多。目标达到了。后来回想,成都朋友勤于研究,在公开信息中淘宝,水平确实很高。当时亏损的100万,早已补回来,并大赚了。

  二、千万不能让老师、友人赔钱!

  在向市场高手和老师请教后,最忌讳的是,一次次打电话,发短信,暗示和希望老师赔偿自己由于听建议而操作失败的损失。这是大忌,必然失去友谊,很难富贵的。

  多年前,一位上海老同学,一起吃饭饮酒,我谈及延中(现方正科技)被北大方正收购,没有国家股法人股,以后前途无量。(金融投资报 谢百三)



  贺宛男:三硬伤导致中国大券商屡屡出事
  首先,中国券业本来就不具备合格的“出生证”;其次,正因为先有市场再有法规,很多事情都是干起来再说;最后,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互相兼职,为牟取暴利创造了条件。

  大券商又摊上大事了!

  这次被证监会立案的是全国最大的证券公司中信证券和国信证券,而且是稽查总队直接出面;加上3天前国泰君安子公司国泰君安国际董事会主席阎峰“失联”,至此,国内3家市值最大且全是AA级的标杆券商一起被查。在市场追问“券商股,还有谁是安全的”之间,周五,券商板块几乎全线跌停,而且拖累上证和深证指数分别大跌5.48%和6.31%。

  回顾历史,中国的券商要么不出事,要出事总是大券商带头出事。

  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当时我国最大券商万国证券破产,后被申银证券合并,成为申万证券。

  此后,“3·27”事件中同样违规却赚得盆满钵满的中经开(财政部直属,也是大券商)因银广夏事件,也宣告倒闭。

  接下来落马的君安证券也是深圳最大的券商。

  2004年1月2日,因挪用客户保证金数十亿元、疯狂坐庄双哈(哈药、哈飞)的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后宣告破产;先后三任老总被捕。南方证券也是当时我国的最大券商。

  如今轮到中信、国信、国君们啦。

  为什么出事的总是大券商?

  首先,中国券业本来就不具备合格的“出生证”。沪深股市刚诞生时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规,直到1993年4月才有国务院颁发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1994年7月才有一部正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可以说,中国股市就是在“无法无天”的情况下野蛮生长的。谁最有胆量,最有冲劲,最异想天开,谁就能成为行业翘楚,上海最早的三家券商万国、申银、海通,就是这样靠一两个猛人猛打猛冲干出来的;君安、中经开等情形都相类似。当年,南方证券可以在证券法明文规定“不得挪用保证金”后,继续明目张胆地挪用数十亿元;今天,海通、华泰等四大券商也可以在证券法明文规定“证券开户实名制”后,“未按规定审查、了解客户身份”。中国券业先天就缺少法制观念,要么不出事,要出事就是大事,而且总是龙头大哥带头出事。

  第二,正因为先有市场再有法规,很多事情都是干起来再说。加上证券在现代金融四大支柱中(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又长期处于较弱的地位,在急于“做大”的心理下,所谓创新往往就是“猛打猛冲”、“做起来再说”的代名词。20年前的“3·27”国债期货事件,是在“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下匆忙开出来的。同样,20年后的今天,那个“收益互换虚增万亿”的主角中信证券,其开展的“收益互换业务”,还有什么杠杆率可达5倍的“差异化的杠杆投资需求”,以及“股权融资、杠杆交易、策略投资、市值管理和创造结构产品等服务”,都是在“创新”大旗下,先试点再定规(甚至连“规”都没有),而有资格进入试点的,当然只能是中信、中金、银河、招商等大券商。

  第三,作为监管者的交易所、证监会的负责人,与作为被监管者的券商、基金(往往是大券商、大基金)的负责人互相兼职、互有交集,给相互勾结、串通一气,违法乱纪、牟取暴利者创造了条件。如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先后担任沪深交易所总经理,已自缢身亡的国信证券总经理陈鸿桥,则长期在张手下任深交所副总经理;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曾任国泰君安董事长,等等。又要当裁判,又要当运动员,这哨子吹起来岂不是“黑哨”?!市场公正又如何维护?

  本周末证监会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到,要“进一步规范发行审核权力运行”,“对发审委员是否遵守回避制度、是否利用委员身份开展商业活动、是否滥用表决权、表决理由是否正当合理”进行监督,所谓“商业活动”云云,显然是针对那些在上市公司、券商、基金等商业单位中任职兼职的委员。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对证监会和交易所的有关负责人也作出此类限制呢?(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  



  郭施亮:新股申购在即市场存量资金遭受考验
  自11月初期以后,A股就开始延续窄幅震荡的走势,年线与半年线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由于缺乏持续有效的领涨板块,由此导致市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格局。

  然而,进入11月份下旬,一系列的重磅消息影响着A股市场的走向,并将会对2016年的股市行情起到深刻性的影响。例如,IPO重启、沪深交易所提高融资保证金比例、监管层剑指股权融资类权益互换业务等,这些消息,实际上也给予了市场深刻性的影响。

  不过,对于下周市场而言,备受市场关注的,莫过于首批新股申购的来袭,而这也将正式掀起新一轮IPO的序幕。

  实际上,早在今年11月初,IPO重启的消息就开始得到了官方的确认。其中,对于首批10家IPO企业,将会于下周开始进入申购的环节。至于另外18家已获批文,却仍未完成缴款的企业,将会在年内最后一个月分两批发行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今年的IPO发行,仍然将会采用预缴款申购的形式。换言之,对于年内发行的28家企业,将会按照老规则进行申购,即要冻结缴款,而后再配号中签,以此完成整一轮发行流程。

  就下周首轮IPO而言,其新股申购也基本集中于下周上半段。据了解,凯龙股份在11月30日即下周一申购,而读者传媒、博敏电子、道森股份、安记食品、邦宝益智、三夫户外、中坚科技和润欣科技等,则在12月1日即下周二申购。至于中科创达,则将于12月2日即下周三申购。而此轮IPO打新,或将会冻结超过万亿的资金。

  由此可见,对于年内IPO发行老规则的沿用,实际上也将会给A股市场带来一定的资金分流压力,而期间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也不可小觑。或许,在当前身处敏感位置的市场指数而言,维持横向震荡,蓄势整固的行情,已经属于比较好的状况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未来IPO新规的逐步落地,或将会有效改变新股分流市场存量资金的被动局面。由此一来,实际上起到了提升市场资金利用率,提升市场投资吸引力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明年的IPO新规,将会取消预缴款申购机制,并修改为中签后再缴款的形式。简而言之,即投资者无需在打新的过程中实缴资金,而且可以在中签后再进行缴款。至此,这将会给整个市场构成了本质上的影响。

  其中,减缓新股发行对市场资金的分流压力是首要的影响,但仍需合理控制好新股发行节奏及大盘IPO的发行频率,否则还是不能从本质上减缓新股抽血的压力。

  再者,IPO新规落地之后,将会掀起全民打新的时代,届时市场或将拉开一轮轰轰烈烈的打新热潮。至此,在全民打新时代之下,实际上也会大大压低新股中签率,同时还会进一步摊薄投资者打新的综合收益率水平。显然,在未来全民打新时代下,投资者的新股中签难度也将会越来越大。

  时下,A股市场再一次面临敏感时点。此时此刻,随着新股申购的到来,实际上也对短期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资金分流压力。与此同时,结合年底市场消息面相当复杂,对年底的市场走势也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在年内IPO发行沿用预缴款申购机制的大背景下,再加上年底资金面相对紧张,实际上也对短期市场的存量资金起到一定的影响压力,这确实值得我们警惕。(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



  桂浩明:券商股的冬天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券商股如日中天,投资者冲着价格会涨10倍的目标蜂拥而入。这也难怪,在当时这波基本上与基本面无关的股市上涨行情中,券商股却是少数几个与基本面有关的行业,股市成交量的急剧放大,资金杠杆的快速提升,资产管理业务的极度膨胀以及投行业务的迅猛升温等,都成为券商股暴涨的理由。事实上,那段时间如果果断买入券商股的话,的确是盈利不菲。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今年二季度,券商股就出现了滞涨。在四季度,虽然整个大盘似乎基本企稳,并且走出了一段较为明显的反弹行情,然券商股虽然也不时有所动作,但全无一年前作为领涨板块的风姿。而问题还在于,券商股的运行背景则明显是出现了某种恶化的趋势。

  首先是监管部门降杠杆的措施不断,在成倍提高了融资融券业务中保证金比例以后,现在又叫停了融资类收益互换业务,这就使得券商通过放大资金杠杆获取包括息差与经手费等多方收益的渠道受到抑制。而且,这样一来也会对成交量的放大构成某种压力。换言之,也可以说是昔日券商的很多无风险收益来源,现在明显变小了。

  其次,这几年来,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重点是在通道上,并非主动型的投资管理。在股市行情火爆,二级市场对资金需求大,且市场利率走高的背景下,这种通道业务当然也是券商的一个很大的盈利点。但是,现在一方面市场利率回落,另一方面经过了年中的股灾,各界对于资金出借的风险意识也在提高,所以通道业务的利润空间也是被压缩的。同时,现在券商还担负了“为国护盘”的重任,在股灾后高出正常比例买入了大量蓝筹股,并且明确表示“4500点以下不卖出”。这部分投资能否取得正收益,显然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当然,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则会影响其当期损益的表达,但巨量资金处于流动性不佳的状态,终究不是积极的财务信息。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只是业务开展上的问题,那么券商内部的管理可能更加令人不安。最近,连续有三家有影响的券商因为涉嫌违反《证券法》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更有被公认为是业内龙头的券商有一大批高管落马,而券商高管非正常死亡以及失联的事情也不断发生。虽然很多事情尚无定论,有些事情只是巧合,但在金融反腐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券商所暴露的管理漏洞,以及因为核心管理人员出问题而导致公司出现震荡等,似乎是难以避免的。因此,现在的券商股恐怕是处于不确定性比较高的时期,这不能不影响到其估值。有人据此说现在券商股进入了冬天,恐怕也不是没有道理。

  当然,随着中国股市的真正企稳以及未来的良好发展前景,应该说券商股的运行环境今后也是会得到改善的。在清除了腐败分子,完善了内部管理机制,以及普遍加强了行业自律以后,券商股也是有机会摆脱现在的困景,开始新一轮的发展。对此,投资者理应有信心。但在目前,则还是要正视现实,不能无视它目前所面临的利空,更不能轻易地幻想去年券商股有大行情,今年会不会被再重演一下。历史不可能简单地再现当年的场景,作为投资者则需要对券商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也许,看好它的未来是对的,只是现在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其运行环境的好转。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大致也就是这个意思吧。(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融资功能的新格局
  ■健中观潮
  今年七月为救市暂停了IPO,其实当时并非由于IPO引发股灾,股灾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杠杆的崩塌,现在股市在3600点位处重启IPO,对二级市场影响不大。

  年内要发的28家新股,操作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下周一起先发行的10个新股,资金在同一个冻结区内,您只要在一个账户中有12万元深市市值、24万元沪市市值加上153.8万元资金可以全套申购过去,至于中签与否,则全凭运气。接下来18家分两批发行,方法以此类推。值得注意的是,原先新股上市后的疯狂炒作主要是那些场外配资的资金推动,现在这种杠杆基本上灭了,接下来的新股上市恐怕难以形成恶炒,所以对新股的收益期望值要适当下降。

  此次重启的IPO,跟以往的历次重启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在于,此次显现的是多层次的市场扩容,从目前的市场构架来看,我们至少看到这样几个路径:一是新三板将打通通往创业板的管道,本周公布了新三板分层规则,对符合条件的新三板公司列为“创业层”,这就意味着未来创业板公司既可来自IPO,又可以来自新三板,新三板成了未来A股的“孵化板”。二是上交所将积极推出“新兴产业板”,这个发展方向也是早已明确的,现在IPO重启,上交所就会形成与深交所的创业板相对应的“新兴产业板”;三是只能算是“四板”的上海股交中心,经过审批马上要推出“科创板”,尽管还不能公募融资,但私募融资也没啥问题。所有的这些措施给市场带来一个很强烈的信号,明年市场的关键词是:融资功能。

  市场永远是正确的,面对如此重启的融资新格局,每一个投资者能够做的就是自己投资组合的调整。明年新股的发行方法改为完全按市值申购,这就意味着钱对于新股申购是没用了,但换个角度而言,你手中的股票不是用钱买的么,最终拼的还是:钱!

  等28个新股用老方法申购之后,中国股市将出现一个新现象,就是你手中的股票是“含权”的,这个含权有几个意思,一是你拥有新股的申购权,手中没股票的出局;二是这个申购权必须是T-2前20个交易日持股的平均市值,差不多要持股一个月的吧,短线客飘过;三是这个申购权仅仅是可以申购,未必保证中签;四是即便你中签了也未必保证你赚钱。看明白了吗?这就是明年的新格局。

  对在股市中博弈的人来说,主营业务还是做二级市场上的股票,拿自己手中的股票市值去申购属于营业外收入,既然含权就不要浪费市值,但如果纯粹为了申购新股去购买老股,恐怕还不是一件很好的买卖,弄得不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新版IPO的博弈之下,最好的结果是在二级市场主营业务的收入中赚得罐满钵溢,而一级市场也能分享到平均利润,作为营业外收入能否最终超过主营业务收入,那还要看新股怎么发。最坏的结果是新股赚不了钱,而手中的老股亏大钱,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13年前实施过的新股按市值配售,出现过新股套牢,老股跌得稀里哗啦,新股中签者不缴款,这个方法最终被市场放弃,这里面的教训还是值得汲取的。(金融投资报)



  水皮: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反思:股灾会不会卷土重来?
  摘要:经济在下行,股市却要涨,连习大大都提出战略上要打持久战,战术上要打歼灭战,但是我们总有人想每天在股市速战速决,现实和理想总会有差距的,这一点不可不察。

  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反思:股灾会不会卷土重来?

  讲一个故事。

  过去的事情,关于新经济纳斯达克泡沫的事情。

  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冲到了5000点左右,谁最得意?克林顿!因为整个华尔街、整个美国、整个世界都知道克林顿是新经济的鼓吹者和倡导者,如今纳指如此辉煌,想不嘚瑟,一个字,难,两个字,很难,三个字,不可能!但是有人出来给克林顿泼冷水,萨默斯,当时的财政部长提醒克林顿说:总统先生,你千万别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纳指的上涨和你的经济政策联系起来为自己脸上贴金。克林顿反问:为什么。萨默斯说:因为股市怎么涨起来的会怎么跌回去。克林顿听劝没有揽功。事实证明,萨默斯说的是对的,纳斯达克泡沫破灭,纳指从5000点跌到1250点,真的是哪来回哪去。

  这是一个故事,说明的是一个道理。

  市场是市场,政府是政府。

  两者千万不要搅和在一起,各行其道才是正道,如果当初克林顿表态,纳指的牛市是新经济的牛市,代表了新兴产业的方向、人类的未来;那么,泡沫破灭之时,美国政府该作什么表示,救或是不救。不救等于自己打自己耳光;救,拿什么去救,纳税人的钱吗?凭什么政府拿钱去拯救赌输的人,赌赢出局的人又该怎么办?美国市场是个国际市场,有太多的境外反美势力,恶意做空更是数不胜数,难道美国政府向全世界宣战?!

  市场是什么?

  市场是由交易双方构成的,在股市里有看多的就有看空的,有买的就有卖的或者反过来有卖的就有买的才构成交易,有人赔就有人赚,有人赚就有人赔。政府又承担什么职能呢?监管,管什么,交易是否公平、公正、公开,是不是有人强卖强买,欺行霸市,如果政府参与到其中,成为交易的一方;那么,市场也就不成为市场,交易各方都可以以此推责,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政府,请政府买单。政府的钱又从哪里来?政府的钱是纳税人缴的税,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是前提是没有公平可言,成熟市场的政府是不敢参与其中的,救市更是谨慎,除非出现不可控因素危及社会稳定,更不敢参与泡沫的制造,功利地利用市场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有了私心杂念,心术不正,那么定位就出现了偏差。中国有句老话,“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还有句老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政策上丁点的纰漏都会被市场好事之徒人为放大而不可收拾,人为地制造金融危机,这是人性使然,不以管理层的善良愿望为转移。纳斯达克的股灾持续了多久呢?从指数上讲,整整15年,直到2015年,纳指才重新看到5000点,其中甚至规避掉了上一轮大牛市,在全球金融危机前的那波牛市中,纳指才到2500点,没有人因此责骂克林顿、小布什,或者现在的奥巴马。

  中国A股的股灾2015年6月发生,至今才过5个月,其间中国政府救市付出的代价巨大,避免了系统性金融危机,非常不容易,各方也在反思中,吴晓灵主持的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更是出了18万字的报告,提出了5大问题,比如杠杆,比如舆论,比如投资者,比如多空失衡,比如新股,这些问题不是新问题,或多或少过去就存在,这一次被共振发挥了巨大的破坏力量;但是显而易见,报告没有触及灵魂,此时此刻要做反思其实是操之过急,时机并不合适,所以也不必苛求。

  中国证监会自周小川任主席之后的历任领导人在厘清市场与监管关系上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证监会不管指数一直是管理层向市场传导的正确信息,市场有牛有熊,证监会不能为其背书,更不能轻率下什么定义,改革牛、杠杆牛、资金牛,这些词由券商嘴里出就是忽悠,由管理层嘴里出就是信用,市场牛变成国家牛,灾难就不可避免,这才是真正值得反思的痛点。非常可惜的是,现在慢牛的声调又重新成为主流,所谓国家牛的论调又成为朋友圈的话题。经济在下行,股市却要涨,连习大大都提出战略上要打持久战,战术上要打歼灭战,但是我们总有人想每天在股市速战速决,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这一点不可不察。

  正常情况下,股灾一般不会短期内就卷土重来,当然,这不是我们盲目乐观的理由。(.华.夏.时.报 .水.皮)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