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姚余栋:到2017年全球M2或出现断崖式的下跌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央行姚余栋:到2017年全球M2或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加入日期:2015-11-18 14:16:25

  导读:
  央行姚余栋:2017年全球M2或出现断崖式下跌
  黄益平: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已非常低
  高盛哈继铭:中国财政刺激政策已经失效 需要落实改革

  央行姚余栋:2017年全球M2或出现断崖式下跌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18日在“《财经》年会2016:预测与战略”上表示,“到2017年1月就会出现全球M2断崖式下跌,之后会有所恢复。”

  姚余栋称这一结论立足于其年初提出的新的全球流动性衡量方式,即将美联储、欧央行、日央行、英格兰银行的M2折算加总,由此估算出全球的货币乘数。“按照这种算法,2017年M2会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他表示,即使美国加息,对新兴市场的影响也不是特别大,但不排除个别国家如巴西出现大的风险。

  姚余栋建议,在全球流动性上升还保持在零以上的时间段,新兴市场要着手解决配错问题,避免过度依赖外债。此外,还要抓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端的改革。(证.券.时.报.网)



  黄益平: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已非常低
  “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一步,如果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支持,或者托住,甚至抬起我们的经济增长,可能性已经非常低了,政策已经非常宽松。”

  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黄益平在“《财经》年会2016: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黄益平认为,全球危机时各国都使用了短期的、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作用基本上都已经差不多了。美国开始已经往回收;日本所谓的量化宽松还在继续,但似乎进一步的空间也不是特别大;欧洲可能会有进一步的量化宽松,但这样的量化宽松对经济增长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潜力已经不是很大。

  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更多的是取决于结构改革。

  此前,黄益平亦有发言称,中国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空间。10月17日,黄益平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第25期讨论会上表示,如果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确实存在,作为宏观反周期政策,货币政策适度放松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在利率方面,短期利率、长期利率还有一定往下的空间。尤其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保证金的比例要求还非常高,平均来说17.5%,如果适当释放一些也可以。”

  以下为黄益平今日《财经》论坛发言实录:
  黄益平:我对明年的全球经济形势的看法,就是一句话,经济复苏的步伐仍然是非常疲软,但同时,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表现分化得非常严重。在发达国家,美国经济表现相对比较好,当然格林斯潘先生已经说了,好也是相对的,其实跟过去比差很多。但是看日本和欧洲的情况,尤其糟糕。在新兴市场国家,也是这样一个情况,我们过去说金砖国家未来是不是要主导世界经济,现在看来,这个可能性已经明显的下降,更重要的是金砖国家之间的表现,也发生了很明显的分化。格林斯潘先生也说到,在俄罗斯、在巴西,经济是非常糟糕的,很多人认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都有。另一方面,全球资本市场对印度比较乐观,印度的增长速度也可能有放缓的倾向,但是增长速度还比较好,全球投资比较乐观。

  为什么经济增长全局都比较疲软,但同时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分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出现分化?总体来说,发达国家似乎稍微好一点,但是发达国家中间和发展中国家中间,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分化。

  我的理解,最重要的两条:第一、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全球危机的时候,各个国家用短期的、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作用基本上都已经差不多了。美国开始已经往回收;日本所谓的量化宽松还在继续,但似乎进一步的空间也不是特别大;欧洲可能会有进一步的量化宽松,但这样的量化宽松对经济增长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潜力已经不是很大。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一步,如果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支持,或者托住,甚至抬起我们的经济增长,可能性已经非常低了,政策已经非常宽松。

  第二、更重要的是,世界经济,也包括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更多的是取决于我们的结构改革。发达国家,看到美国和欧洲、日本之间的差别。金砖国家,印度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别,一个很明显的原因,美国的经济制度相对来说比较灵活,全球危机以后,大家都在做调整,但很显然的,美国的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调整速度要远远快于欧洲和日本的相同部门。它的经济制度相对比较灵活,调整比较容易。日本,安倍经济学一直说三只箭,货币政策宽松,财政政策宽松,第三只箭迟迟不能射出。在新兴市场国家、金砖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什么现在国际投资突然对印度的经济前景这么看好?很多人认为,他们的莫迪总理就是印度的“邓小平”,做了多少现在还有待观察,但他要改变和改革的决心很明显,投资者也都看到了。

  这样看来,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对世界经济来说,经济增长的前景,下一步恐怕取决于各国结构改革推进的程度。这一点对于美国如此,对于欧日如此,对于新兴市场国家,似乎也都是如此。中国下一步还能不能宽松,从理论上来说,还可以,但是中国经济增长到底能不能探底,到底能不能回升,核心的问题是旧的产业即将过去,新的产业能不能形成?什么是新的产业?就是我们的结构改革,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这个经济改革的蓝图已经有了,两年前已经有了关于深化改革的方案,60点。现在大家都讨论所谓的供给侧的政策,其实两年前都已经提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把这些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一个方面。我相信,对中国来说是一样的道理,能不能把我们的经济改革的方案真正落地,是中国经济增长能不能保持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能不能真正触底回升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

  和它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新的发展,大家都知道,美国领导着12个太平洋国家谈成了TPP,TPP在美国决策者的心目当中,堪称为全球化的高质量的新版本。也就是说它的标准会更高,因为现在的全球体制,已经对增长不能提供新的刺激,美国希望引领制定一种新的版本,在太平洋是TPP,欧洲是TTRP,如果形成了,当然有可能会推动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开放,进一步的释放生产率。对我们来说,我们的挑战就是没有在这里头,要不要进去?一方面,我们60条改革和很多我们希望在TPP谈判里头克服的问题是一致的,也就是我们推自己的改革,也能帮助我们更接近TPP的标准。另外一方面,可能有一个实效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能把所有的策略改革都能落实,有一些短期内确实做不到。反过头来看,一方面是把最终参加TPP协议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从短期来看,就是把结构改革真正落地,这一点对中国是如此,对世界经济前景也是如此。(财经网)




  高盛哈继铭:中国财政刺激政策已经失效 需要落实改革


  “如果把刺激政策比喻为打麻药,它已经失去了功效,打麻药的唯一目的是动手术,如果不动手术光打麻药,还有什么意义呢?动手术就是改革,中国需要改革的东西太多了。” 11月18日,高盛私人财富管理中国区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在“《财经》年会2016: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哈继铭认为,改革要从两个领域寻找机会:一是寻找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二是在现有增长的推力下,使得增长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寻找经济增长新亮点,如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人口政策改革;提高增长的效率,就是让资源更有效的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产业。

  以下为哈继铭发言实录:
  非常感谢各位嘉宾跟我们分享自己精彩的观点。刚才那位女士问我问题,但我今天主要是主持的。我想简单谈一下我的观点,其实你把全球经济抽象的想成只有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消费者,主要是以美国发达经济为代表的。制造商,主要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原材料供应商,巴西、南非、俄罗斯等等,甚至澳大利亚都是这类的。2008年的那场危机,实际上是消费者受伤,消费者由于超前消费,储蓄率过低,美国一度储蓄率达到负的水平,最后出现了金融危机。伴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对经济造成了重大的打击.消费者那时候消费不动了,在瞬间对制造商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那时候我们记忆犹新,有许多农民工在制造业、出口行业工作的,突然就失去了工作,社会稳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中国出台了强有力的财政刺激政策,意思是说你可以不消费,但我照样要生产,于是产能大量的扩张,伴随着国内的一些拉动内需的政策,把房地产行业的需求相当一部分也提前释放了。这种产能的扩张、地产的拉动,背后有一个加杠杆的推力,在起着作用。经济各个部门杠杆率、债务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到了前两年,中国出现了明显的“三过问题”:产能过剩、债务过高、地产供应过大。这是压在中国经济头上的“三座大山”,在这种情况下,再不断地去刺激,可能这三座大山会变得越来越沉重,你今天的刺激政策会造成更多的过剩产能,会造成更高的债务,造成更多的房地产供应过剩,将来这三个问题变得更为严峻。眼前来看,如果把刺激政策比喻为打麻药,它已经失去了功效,打麻药的唯一目的是动手术,如果不动手术光打麻药,还有什么意义呢?动手术就是改革,中国需要改革的东西太多了。两年前出的三中全会的报告有300多条措施,有哪些已经落实了,有哪些还没有落实。我个人认为,这种改革无非是从两个领域寻找机会:一是寻找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二是在现有增长的推力下,使得增长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寻找经济增长新亮点,其实有许多,比如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人口政策改革。有些已经开始在做,但步伐还是可以进一步加快的。提高增长的效率,就是让资源更有效的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产业。国营企业的效率与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明显比较低的,但是资源确实比较容易到国有企业,这有一个很大的改革空间。这些领域应当不失时机的加快改革的步伐,如果只是一味地停留在说改革的重要性,改革的迫切性,其实有很多改革谈了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三年五年,是十年二十年,但是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的出现很明显的效果。这说明,不是我们对于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不足,也未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那么多年来,技术层面应当是可以解决的。关键是我们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决心,是不是能够忍住短期改革带来的阵痛,使得我们的改革能够真正的推进,并且让改革的红利在未来释放,尽管眼前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才能真正做到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各项重大改革的有效推进。

  好,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的参与,也谢谢各位嘉宾的分享。

  《财经》年会2016:预测与战略由《财经》杂志、财经网主办,于11月17日-19日在北京举行。

  (嘉宾观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确认)(财经网)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