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10月18日电(记者张莺、李春惠、袁汝婷)2011年至2015年这五年间,对于广西、贵州、湖南等部分贫困山区小学而言,最暖心的事情莫过于学生在校吃上香喷喷、热腾腾的营养餐。
2011年3月,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部分农村小学寄宿生,每天只吃黄豆蒸饭的现象被媒体披露。记者当时在都安三只羊乡三只羊小学采访时看到,学生们吃得非常差,大部分为黄豆蒸米饭,偶尔看到几个饭盒里放了几片腊肉。
这样的现象在广西、贵州等一些贫困农村学校并不鲜见。由于营养跟不上,当地小学生普遍个头矮小,有些学生在晨跑时还会晕倒。
“那时到了上午第三节课,孩子们就顶不住了,上午的体育课没法上,给球他们都不打。”都安一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
当时三只羊小学校长蒙文武说,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贫困外,还包括“两免一补”中的“一补”资金到不了学生“口中”。那时学校寄宿生每人每天可得到由中央、自治区两级政府提供的3元伙食费补助,以前学校按照规定将这笔钱交由家长处理,却往往被补贴家用,无法补到学生肚子里。
2011年5月以来,学校征得家长同意,代为管理这笔费用,订购猪肉、青菜、鸡蛋等,聘请工人为学生提供一日三餐。当年9月,记者再次来到三只羊小学时,孩子们已告别了黄豆蒸饭,吃上炒白菜、炒鸡蛋……
与此同时,全国层面的学生营养干预计划也陆续出台。2011年11月,国务院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给覆盖范围内的农村在校生提供每人每天3元的伙食补贴,2014年11月这一标准提高到4元。加之农村寄宿生原来就有的“一补”资金,孩子们在校就餐有了经济保障。
目前广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共计有63个县,惠及学校8795所,学生近160万人,当地的“食堂供餐”覆盖率达到近九成。
2012年3月,贵州省正式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了全省87个县(市、区)1.31万所农村学校,380万农村中小学生在校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餐。
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以来,贵州形成了“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的农村学生营养餐体系,农村学生由一日两餐变为三餐,学生在校能天天吃到肉,精神状态良好,营养不良的问题得到缓解,体质健康有了明显改善。
记者今年6月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空壳树中学了解到,学生做完课间操后可以领到一份牛奶。“在学校吃得很好,每天都有肉和牛奶。”初二学生陈峻锁告诉记者。
“每天都有1个荤菜、1个素菜和1个汤菜。”校长朱有云说,“自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学生们的伙食有了改善,这也为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
十二五的这五年来,多了一个鸡蛋,多了一盒牛奶,多了一碗热腾腾的饭菜,农村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就广西而言,这五年来农村中小学对农民的吸引力大幅提升,辍学率降低,外出打工的家长对留守在家的孩子多了一份放心。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10万名农村学生,贫困地区各年龄段学生的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作者:张莺 李春惠 袁汝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