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一次股灾暴露上市公司最致命的问题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郭施亮:一次股灾暴露上市公司最致命的问题

加入日期:2015-10-17 9:30:34

  在市场去杠杆
  化接近尾声的阶段,上市公司需为之前频频任性更名、取消定增方案等头脑发热的行为进行深刻反思,以让一切回归理性,防止市场重大风险又一次上演。

  在最近一年半的时间内,A股经历了一轮过山车式的行情。其中,以上证指数为例,其从2000点飙升至今年6月最高的5178点,而后又以惊人的速度回落至今年8月底的2850点。面对大起大落的市场行情,不少投资者也感慨受不了!

  在指数大起大落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市场处于牛熊转换的过程中,上市公司也在不同阶段中上演了多部大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上市公司更名潮以及上市公司定增方案的频繁变脸现象。以前者为例,在牛市行情持续火爆的过程中,不少上市公司也开始打起了任性更名的主意。然而,纵观那些频繁更名的上市公司,却基本离不开这几点原因。其一,借助股票更名改变原来的公司形象。其二,借助股票更名提升股票的综合影响力。其三,借助更名贴近市场热点,以此达到吸引资金关注、做大市值的目标。再以后者为例,经历前期市场非理性下跌行情之后,上市公司又掀起了另一场大戏,即频繁修改定增方案,更有甚者还直接取消了原来制定的定增方案。

  事实上,在牛市行情之下,上市公司以及各路资金也看准了这一契机,并借助定增募资计划来实现相关的募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募资行动,也可以让上市公司以及相关利益者获得了额外的收益。

  根据数据统计,在今年前两个季度中,A股市场累计发布了200多起的定增计划,合计涉及交易总额高达5000亿元。按此计算,实则也超过了当期的IPO融资规模。然而,对于变化无常的A股市场而言,今年6至8月份的非理性下跌走势,却让不少前期实施定增计划的上市公司处在了进退两难的格局。

  随着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股价的大幅下挫,不少股票的价格已经远低于当时的定增水平。更有甚者,还出现了30%以上的折价率。由此一来,也让部分上市公司的相关利益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对此,在股价持续下跌的过程中,上市公司为了确保公司大股东的股权地位,也不得不采取缩减募资计划等行动。更有部分上市公司,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直接把原来的募资计划取消了,而前期上市公司疯狂的定增行为,也因股市的非理性下跌,而逐步回归了理性。

  但是,这一系列的事件,实则也暴露出上市公司一些致命性的问题。在这一轮大起大落的行情中,上市公司缺乏契约精神当属期间最真实的写照。显然,无论是更名潮的出现,还是定增方案的频繁变脸,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缺乏契约精神的一面。与此同时,在现行的市场监管体系之下,监管层也没有对缺乏契约精神的上市公司给予一定的惩罚。

  再者,通过这一轮股灾风波,也暴露出中国上市公司的高度投机性。具体而言,在牛市行情下,上市公司会借助各类高杠杆工具抑或是各种政策工具来满足自身杠杆率膨胀的需求,但期间却没有做好充分的风控准备。由此一来,当市场行情出现突发性拐点时,往往会让上市公司措手不及、大乱阵脚。

  显然,在时下市场去杠杆化接近尾声的阶段,上市公司也急需为之前头脑发热的行为进行深刻反思,以让一切回归理性,防止市场中的重大风险又一次上演。

编辑: 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