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证券:中国将跑步进入低碳新纪元_股市测评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测评 >> 文章正文

广发证券:中国将跑步进入低碳新纪元

加入日期:2015-10-14 9:18:35

9月25日,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再次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相较于2014年11月版的联合声明,中国明确提出了一些短期目标: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中国承诺将推动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50%,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 30%。中国将于2016年制定完成下一阶段载重汽车整车燃油效率标准,并于2019年实施。中国将继续支持并加快削减氢氟碳化物行动,包括到2020年有效控制三氟甲烷(HFC—23)排放。

我们认为这份声明承诺意味着中国未来五年,将跑步进入低碳新纪元,我们预计低碳经济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方向之一,是值得中期关注的布局方向。

其中,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具有确定性的重点事件。碳交易是控制碳排放的制度创新,对低碳经济具备重要意义。国内碳减排市场的参与者可以分为:碳减排和碳交易等技术、设备和服务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启动,提供减排技术、设备和服务的供给方面临的是一个增量市场,将直接受益。针对节能减排和碳交易的供给方,以碳交易市场建设为核心的碳减排产业链可以分为技术市场、设备市场和金融市场。三大细分板块中,建议关注技术市场和设备市场。

对碳金融市场而言,其建立和发展需要以相对成熟的碳交易市场为基础。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尚处起步阶段,碳金融板块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较高。

碳技术指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技术和专利,主要是减排技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发电厂。

随着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和建筑物会被纳入排控对象,这就意味着对企业自身减排的巨大需求,节能设备和服务的提供商将直接受益。在减排设备领域建议关注余热利用和高效锅炉领域。

在减排技术主线下,建议关注中电远达,相关公司还有凯美特气;在减排设备主线下,建议关注中材节能华光股份

低碳经济值得做为中期主题持续关注

9月25日,中国主席习近平在美国白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中美双方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6/c_1116685873.htm,本报告文末亦附有声明全文)。根据联合声明,在减排目标上中国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0%—65%的减排目标,与此同时明确了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我们预计中国节能减排步伐将显著加快,且关于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的相关文件也有望密集加速落地,碳排放值得作为中期主题持续关注,该主题在年内的重要催化剂也渐行渐近: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将于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国巴黎勒布尔格博览中心召开。

1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跑步进入低碳新纪元2014年11月12日中美签署了一份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4-11/13/c_127204771.htm)

中,在该声明中,中国承诺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但是短期量化目标并不多。

而根据2015年9月25日的联合声明,中国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0%—65%,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将推动绿色电力调度,优先调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高能效、低排放的化石能源发电资源。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还明确提出了一些短期目标: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中国承诺将推动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50%,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 30%。中国将于2016年制定完成下一阶段载重汽车整车燃油效率标准,并于2019年实施。中国将继续支持并加快削减氢氟碳化物行动,包括到2020年有效控制三氟甲烷(HFC—23)排放。

我们认为这份声明承诺意味着中国未来五年,将跑步进入低碳新纪元,这也很可能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方向。除了年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外,我们认为未来一个阶段,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启动准备工作有望加快落实,关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核心及配套制度也有望加速落地,低碳经济主题有望持续迎来政策催化剂。

2巴黎气候大会在即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将于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国巴黎勒布尔格博览中心召开,19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签约国以及各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科学集团将出席会议。会议意图通过一项气候问题的国际协议,使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若会议目标得以顺利达成,将进一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节能减排行动。

中国开始加速推进碳减排

1气候变化是当下全球的热点议题

气候变化指天气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从几十年到几百万年的一种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和持久性意义的变化,包括全球温度变化,极端异常天气,厄尔尼诺现象,城市热岛效应等模式。

在人类社会200余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并带来了频发的灾害性天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气候变化作为重大全球性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气候谈判也拉开了序幕。

具有标志意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2年通过,为有效落实《公约》,1997年在东京通过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并于2005年生效。《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和转型期国家减少和限制排放温室效应气体的目标。2011年,各缔约国明确表示了在2015年缔结新协议的愿望,以便能在2020年生效。今年11月30日-12月11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将于在法国巴黎举行。

2碳减排成全球共识

碳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碳减排也是各类气候大会的核心议题。碳排放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根据《京都议定书》,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气体,其数量通常被换算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碳排放分为可再生碳排放和不可再生碳排放两种,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碳排放指不可再生的碳排放,即通过把地下几亿年前沉积下来的矿物能源开采出来,并通过燃烧产生。

目前,对于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大量碳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科学界已达成共识,而按照当前的碳排放量水平,将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2℃以内这一在哥本哈根协议中达成的共识将难以实现;此外,如果人类想要避免温度上升超过2℃,就必须将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控制在3.2万亿吨以内,据估算目前留给我们的额度只剩下1.2万已吨,节能减排已是刻不容缓。

3我国碳减排压力日益凸显

根据BP能源统计年鉴,2013年人类碳排放量达360亿吨。其中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中国27.5%,美国16.9%,欧盟10.4%,印度5.9%,俄罗斯4.7%。单从这一年看,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超越了美欧总和。2013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97亿吨,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在世界各国普遍减排的背景下,国内碳减排压力开始凸显。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的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量下降17%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而后,一系列关于碳排放和碳交易的政策加速出台,利好频现。

2014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根据规划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

碳交易:控制碳排放的制度创新

1碳交易制度的定义及意义

面对全球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迫切需求,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机制应运而生,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因为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

碳交易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政府(规划总排放额度,分配配额),减排成本较高的排控企业(需求方),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供给方、生产CER),交易商(倒卖配额及CER),第三方核证机构(盘查排控企业,核证CER),咨询公司、NGO以及交易所、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

碳交易制度的推出对于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其一,总额度管理机制有助于全局调控;其二,通过碳配额及核证自愿减排量(CER)的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有助于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其三,吸引资本参与到碳资产生产,有助于改善能源结构。

2国际碳市场上CDM是发展中国家唯一能受益的市场

目前,国际碳市场按减排强制程度可以分为京都市场和非京都市场。

京都市场为强制性的减排交易市场,包括清洁发展(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国际排放贸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IET)和联合履约(Joint Implementation,JI)三种机制。CDM和JI机制以项目市场为基础,通过项目合作交易减排,主要交易标的分别为核证减排量(CER)及减排单位(ERU)。IET以配额交易为基础,采用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和交易模式,主要交易标的为剩余碳排放指标分配的数量单位(EUA),也称欧盟排放配额。目前,最大的配额交易型市场是欧盟排放贸易体系。

根据京都议定书,三种机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是唯一发展中国家可以受益的履约机制。在受益逻辑上,发达国家缔约方有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发展中国家通过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减排量抵消额而受益。但是,CDM机制由欧洲主导,发展中国家自主能力极弱。

非京都市场的交易环境则相对自由,因为参与方是出于自身的道德要求或者成员间的自发组织而进行碳交易。由于没有强制市场中法规的束缚,可供交易的碳信用更加广泛,包括经核实的减排量(VER)、未经核实的减排量(ER)以及预期的减排量(PER)等。在强制性市场中交易的CER、EUA、ERU以及其他形式的碳信用和配额都可以在自愿市场上进行交易。正因非京都市场的非强制性,其份额在全球碳交易市场占比很小,国内极少数企业参与是多是为了宣传企业形象。

3CDM存诸多弊端,我国亟需建立自主的碳交易市场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由欧洲国家主导的CDM是发展中国际唯一能够受益的交易机制。我国政府于1992年正式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2008年8月核准《京都议定书》,自此我国全面启动CDM 机制的工作。截至2014年11月30日,我国共有3762个CDM项目成功注册,占比达49.6%,显著超出其他国家。但是2014年以来,受全球经济疲弱以及全球碳交易市场尚未形成进一步共识的影响,CDM成交量急剧萎缩。与此同时,CDM在适用我国碳排放市场方面也存在诸多弊端,如无法掌控全局和有效确定成本等。因此,随着减排压力的加速凸显,我国亟需建立自主的碳交易市场。

国内碳交易市场计划2017年启动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建立碳交易市场,2013年,美国启动碳交易市场,我国启动碳交易试点;2014年,澳大利亚启动碳交易市场;2015年1月,韩国碳交易市场正式运行。2014年,全球碳市场的交易总量约为91.1亿吨,交易总额约为505.2亿欧元,交易总量较2013年的104.2亿吨下降了10.5%,但其交易总额同比上升了约26.36%。

1国内碳交易市场计划2017年启动

我国碳交易市场规模巨大。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处长蒋兆理认为未来碳市场排放量会涉及到30-40亿吨,如果仅仅考虑现货,估计交易额会在12-80亿元,如果进一步考虑考虑期货,交易金额会大幅增加,活跃性也将大幅提升,交易金额可能达到600亿到4000亿元。

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排控企业设定排放上限、建立经济有效的交易制度体系,最终达成减排目标、实现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与试点碳市场相比,全国统一碳市场更要兼顾地理空间跨度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差异显著等特点,因此,其并不是简单的扩大试点范围。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划,全国统一碳市场建立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公布。

在碳交易市场启动的时间上,2016年有望试运营,2017年有望正式运营。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在2014年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高级别研讨会上透露,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计划于2016年试运行,配额由国家统一分配,局部省市先入场,未入场省市仍须完成分配的总量目标。

2015年8月5日,据发改委网站消息,应对气候变化,发改委下一步重点工作任务,将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制定相关配套细则。8月10日,发改委网站披露为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将尽快提交国务院审议。

近日,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发布,中国明确了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

2碳市场建设稳步推进,七大试点先行试水

2013年6月18日,国内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深圳启动,标志着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此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重庆等省市先后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各试点省市的碳交易市场规则逐步完善。

截至2014年12月31日,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和天津碳市场已运行超过一个完整自然年度,湖北和重庆也运行近半年时间,七个试点碳市场共成交1700万吨,成交金额6.05亿人民币,平均成交价格35.56元/吨。

同国外碳交易市场相类似,我国目前的碳交易市场也分为两部分,即强制性的配额交易及以自愿性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其中以配额交易为主,七省市试点在履约时均允许排控企业使用一定比例的CCER。

配额市场

七个试点地区中,大部分省市都免费发放配额给排控企业,故配额交易的一级市场中主要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授予碳配额,其中广东、深圳和湖北还采用拍卖竞价的形式将部分配额有偿发放给排控企业。2014年3月31日,湖北省完成首次竞价转让,转让总量为200万吨的2013年配额,全部配额售罄。拍卖底价为20元/吨,成交价同底价,成交总额4000万人民币。2014年,广东试点共完成六次拍卖,2014年成交总额为5.59亿元,累计拍卖成交总额为7.39亿元。

2014年,七试点地区配额交易二级市场累计成交总量为1383.59万吨,累计成交总额为4.95亿元。湖北碳市场是七个试点省市中最活跃和成交量最大的市场,全年成交量占七省市总成交量的一半以上。湖北碳市场全年成交总量为700.12万吨,配额成交最低单价为21元/吨,最高单价为26.61元/吨,总体价格平稳,成交总额约为1.67亿元。

中国七试点碳交易市场的成交均价走势如上图,初期各个试点碳市场的价格差异较大且波动剧烈,具有较强的投机属性,14年10月之后表现出逐渐趋同的趋势,近两月各市场价格集中于15-50元/吨的区间。目前,价格较低的试点市场是天津、上海和广东,价格区间为15-30元/吨;深圳配额价格较高为30-40元/吨;北京最高,达40-50元/吨。

截至2015年8月,七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和累计成交额如下图所示。其中,湖北碳市场的累计成交量(1746万吨)和成交额(4.34亿)最大,分别占全国的49%和41%,重庆最小,都只占约1%。其它五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累计成交量大致在两三百万吨水平,除湖北外其他地区累计成交额均不超过2亿元。

碳信用市场

七省市试点在履约时均允许排控企业使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抵消碳信用额,即CCER,作为补充履行清缴抵消义务,每吨CCER与每吨配额同质同量。

截止到2014年底,共有90个自愿减排项目获得备案,备案的CCER项目预计年均减排量合计约为1,918万tCO2e,预计总减排量合计达到4,050万tCO2e。其中,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占据较大比重,达到66个(含风电项目19个,水电项目14个,光伏发电项目3个,生物质发电项目2个),占到全部备案项目的73.3%;减排量年均达到1,489万tCO2e,占到全部备案项目预计年均减排量的77.6%。此外,共有506个项目正在申请或已经备案为CCER项目,年均减排量合计为1.09亿吨。按项目类型排名,已公示或备案项目产生减排量前三的分别为水电、风电和天然气发电项目。按项目产出地域排名,已公示或备案项目产生减排量前三的分别为四川、贵州和江苏。

七省市碳试点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运行经验将为我国碳交易全国市场的建立健全提供有力支撑。

投资逻辑

国内碳减排市场的参与者可以分为:碳减排和碳交易等技术、设备和服务的需求方和供给方。

需求方是在强制减排指标下需要进行节能减排或者参与交易的各行业企业,覆盖范围广。在国内碳排放权建立的起步阶段,这些企业受到的影响难以评估。一方面,需要区分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对这些企业是提供了额外收益还是增添了减排负担;另一方面,短期来受益弹性都不大。

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启动,提供减排技术、设备和服务的供给方面临的是一个增量市场,将直接受益。

针对节能减排和碳交易的供给方,以碳交易市场建设为核心的碳减排产业链可以分为技术市场、设备市场和金融市场。三大细分板块中,建议关注技术市场和设备市场两个板块。

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是指直接参与碳交易市场经营以及碳资产的经营如碳经纪、碳资产的开发商、咨询提供商等,这部分企业将从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交易量的提升中直接获益。对碳金融市场而言,其建立和发展需要以相对成熟的碳交易市场为基础。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尚处起步阶段,碳金融板块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较高。

碳技术指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技术和专利,主要是减排技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发电厂。在具体流程上,通过碳捕捉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相关能源的源分离出来,然后输送到一个封存地点,并且长期与大气隔绝的一个过程。国际能源署曾做过预算,碳捕捉技术在未来全球减排份额上能贡献14%左右,仅落后于可再生能源及终端能效改善带来的贡献,在减排大趋势下,碳捕捉必将成为趋势。

随着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和建筑物会被纳入排控对象,这就意味着对企业自身减排的巨大需求,节能设备、和服务的提供商将直接受益。在减排设备领域建议关注市场广阔的余热利用和高效锅炉领域。

相关公司

在减排技术主线下,建议关注中电远达,相关公司还有凯美特气;在减排设备主线下,建议关注中材节能华光股份

中电远达

五大发电集团之一,公司2012年开始实行资产重组,卖出了之前的电力资产,置入了现在的水务、催化剂、碳捕捉、碳交易等板块,全面转型环保。公司目前已具备二氧化碳捕捉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碳交易平台,同时建成了国内首个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及液化装置。

中材节能

公司是余热发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要经营水泥、建材行业的余热发电工程设计、建造、运营和设备的销售,在海内外拓展良好。公司近年来积极布局外延式发展,开始涉足生物质运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

华光股份

公司是高效锅炉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形成了350MW 以下的节能高效燃煤电站锅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垃圾焚烧锅炉、生物质锅炉为主的产品系列,具备传统电站、新能源电站、烟气治理的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总包能力。

广发证券策略 陈果、王杨)

编辑: 来源:广发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