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纽约10月9日电(记者王乃水 黄继汇)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否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审议日期的日益临近,此间业内人士对人民币国际化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
专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顺应了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经济在全球地位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国际和中国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和选择,而中国金融改革的加速推进、跨境人民币政策的不断完善,则将加速这一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
在上周举行的纽约金融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美国区域管理委员会主席肖玉强做了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主旨发言。他在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在此间主办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挑战论坛上说,根据一个多星期前的数据,人民币还只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如今已经跻身前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之快可见一斑。
根据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本月6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以价值计算,8月份人民币首次超过日元,跻身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所占市场份额达到2.79%。
肖玉强说,人民币国际化将是大势所趋。跨境人民币从贸易起步,而贸易和融资、投资相关,人民币正在更广泛的领域使用。人民币的产品种类和一些国际货币相比已经非常接近了。美国客户对人民币的关注度和需求都非常高,工行未来也将推出更多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在论坛上说,中国积极主动寻求变革,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以坚实的经济基础与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人民币国际化背书,大大增强了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改革加速推进,在金融市场开放、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构建高效、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人民币国际化纵深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人民银行美洲代表处首席代表宋湘燕认为,储备货币多元化甚至发展超主权货币已成为新型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改革方向,人民币国际化充分体现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中国政府是适应市场需求顺势而为。
双向波动见证人民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前段时间中国政府对人民币定价机制进行调整,曾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对此,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人民币报价机制的调整是对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偏离幅度的校正,对于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汇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币值有升有降、汇率双向波动,正是市场正常的表现,恰恰说明了人民币国际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反而有助于金融机构为企业开发更加丰富的人民币产品,为跨国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货币选择。
纽约福特汉姆大学教授多米尼克·萨尔瓦托雷说,市场对定价机制调整引发的人民币贬值反应过度了。欧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所占市场份额远高于人民币,日元目前与人民币所占份额相当,与它们金融危机以来的贬值幅度相比,人民币2%的贬值幅度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市场更应该关注的是,中国调整定价机制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方向相一致的。
田国立说,从长期看,人民币仍是强势货币。汇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属于决定性的基本面因素。中国的经常项目长期保持顺差,今年前7个月,作为经常项目主体的货物贸易顺差高达3052亿美元,这是决定外汇市场供求的最主要基本面因素,也是支撑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强的重要基础。
平常心看待人民币能否纳入SDR
美国奥本海默基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山泉表示,对人民币能否纳入SDR应该保持平常心。只要中国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人民币纳入SDR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李山泉说,对中国政府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培育和健全人民币相关交易市场,在产品创新、交易规则、市场监管等方面尽快与成熟市场接轨。
可喜的是,中国在市场透明度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步,包括中国首次向IMF公布外汇储备数据以及之前的定期披露黄金储备数据等,这些都受到国际投资者欢迎。
乔治城大学兼职教授、IMF亚太部门原主管阿努普·辛格表示,人民币是全球市场除SDR篮子货币外使用最广泛的货币,8月份甚至已经超过了日元,SDR扩围的下一个目标只能是人民币。而为了保持SDR篮子货币的权威性和合理性,将人民币纳入SDR理应尽早提上议程。
作者:王乃水黄继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