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
完成股份制改制,正式更名之后,中泰证券(原齐鲁证券)上市的所有障碍全部清除。不过,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中泰证券内部了解,其上市路径或与此前市场预期的借壳上市有所不同——“争取今年年底之前递交IPO申请,力争2016年挂牌上市”。
对于中泰证券而言,A+H无疑是上上之选,然而在A股IPO暂停的背景下,中泰证券上市路径可能还有变数。中泰证券总裁毕玉国近期也公开提到,已启动子公司中泰国际控股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计划,并将以此推进母公司在港的整体上市。
与此同时,作为业内最早布局新三板业务的“新三板大佬”,在鼎力冲击上市的过程中,中泰证券差异化发展路径也逐渐浮出水面,而且继续深化。
上市进入加速期
9月26日,齐鲁证券有限公司正式改制更名为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这意味着齐鲁证券的股份制改制工作已经完全结束,对于上市而言再无门槛障碍。
“公司更名是借助改制上市契机的自然选择。”中泰证券董事长李玮曾就此提道,更名中泰证券后,将加速推进上市进程。
在业内人士看来,借助IPO,中泰证券冲击第一梯队的战略目标颇为清晰。
目前,中泰证券已经在新三板市场获得较高知名度与相对占优的市场规模。据了解,已初步构建起了围绕挂牌前直投、挂牌,再到后续做市、定增和财务顾问等全业务链条。与此同时,中泰证券的经纪、资管、研究所等传统业务、机构发展也颇为迅猛。
2014年,上述主要业务条线管理层、人员均新增了不少新鲜血液,其中不乏章彪、黄华等相关业务领域的资深人士及多位新财富分析师。同时,公司也因一系列对业务负责人等高端人才团队的调整、建设而使业内备受关注。在上述业务、核心骨干布局日臻完善的同时,择机上市的意义更加凸显。
此前,因中泰证券第二大股东建银投资受到“一参一控”的限制,中泰证券在过去的多年时间中无法启动上市计划,发展一度受到掣肘。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一参一控问题解决后,齐鲁加速改制的推进。市场传言其可能会借壳上市,鲁银投资被认为是可能性较大的标的。”受此传闻刺激,鲁银投资在二级市场涨势迅猛。
不过,另据记者从公司方面了解到,中泰证券的上市路径选择或与上述借壳预期有所出入。在前三年业绩满足上市门槛的背景下,中泰证券正在抓紧时间进行IPO的准备工作,争取今年年底之前递交IPO申请,力争2016年挂牌上市。
中泰证券总裁毕玉国也在近期公开提到,已启动子公司中泰国际控股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计划,并将以此推进母公司在港的整体上市。
去年下半年以来,大量上市券商通过再融资、H股发行等手段,迅速提高了公司体量。这也使本在中间梯队的中泰证券形势危急。若上市计划继续搁置,其融资、发展方面的掣肘或将阻碍其行业地位的继续攀升。
新三板战略的差异化路径
作为最早布局新三板业务的“三板大佬”,上市之后,中泰证券差异化发展的路径也将继续深化。
“新三板业务市场,齐鲁(中泰证券)的布局非常早,以至于在去年末新三板放量的时候,其挂牌、做市的体量也一直没有掉出过前三。”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提及。
对于中泰证券的差异化定位,四川地区某资本圈人士提到,无论是市场还是监管层,相比单纯的大而全,对于差异化、特色化的机构是更为关注和欢迎的。“这是发展趋势。”
作为山东地区的重要金融企业,2001年托生于“信证分家”的中泰证券(原齐鲁证券)算得上业内成立较早的老牌券商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其体量与长江证券等上市券商属同一梯队。同时,作为中型券商,其与国金证券的互联网布局一样,具有自己的差异化战略特色。而这种有侧重的业务战略,其发展不仅具有范本意义,且成效显著。
截至2015年8月,中泰证券完成推荐挂牌企业185家,业内排名第二位。同期,累计做市159家,该数量在业内排在第一位;做市成交量占比及做市成交金额占比均在业内排在前三位。
中泰证券(原齐鲁证券)相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在更名中泰证券后,公司还将加大新三板业务投入。“主要体现在专业团队的组建和做市资金的投入两个方面。在团队数量方面,到今年年底,公司将组建一支200余人的新三板业务团队,在深度服务山东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布局北上广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域,提升承做能力;在做市资金投入方面,公司将实行推荐即做市的业务模式,目前公司在做市业务上已投入10亿余元,预计今年年底的做市资金投入规模将接近15亿元。公司将根据业务需要,优先对接做市资金需求,切实发挥中介机构流动性提供功能。”
记者获得的内部数据显示,就今年年初至今,中泰证券新三板团队从80余人已增至170余人。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质疑,其人员扩容的背后是项目体量的大增,而量大未必质优。
对于外界质疑,上述中泰证券人士回应称,目前公司通过独立设置合规总监的方式,加大新三板业务流程的监控与质量的检查工作。通过业务前端的参与、过程中的动态监控,确保公司现有的业务合规高效运行。
同时,中泰证券还将加大内部业务协同,而其重点在于区域优质项目的筛选与统筹,重点在互联网、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文化教育、TMT行业打造公司品牌。内部激励考核政策也将从质量和数量并重的角度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