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生加银基金的多元化资产平台版图里,民生加银资管主要扮演与实体经济结合的私募平台角色。步入转型路口,民生加银资管2015年的发力重点是资产证券化和国企混改。
1月16日,民生加银基金兼民生加银资管董事长万青元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了业务扩展中的组织架构、团队组建,业务方向等领域的一些详细设置。
事业部改制成因
《21世纪》:民生加银资管在成立短短两年间,成为最大的基金子公司。请介绍最新的业务情况。
万青元:民生加银资管业务85%左右是通道业务。但我们和常规的通道还是有区别的。一方面,我们否掉过很多通道业务,认为风险大就不做。另外,我们也给银行推荐很多好的项目。不仅仅是民生银行,现在几乎和所有的银行都有业务往来。
《21世纪》:传统的通道业务,让基金子公司规模迅速膨胀。这个过程既是在赶路,也是在排雷。其中,平台类融资项目的整顿备受市场关注。去年10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规定地方融资平台项目将不再由地方政府兜底。这对基金子公司影响如何?
万青元:仅仅从民生加银资管来看,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首先,我们总体上平台融资占比较低。其次在平台类融资中,民生加银体现更多的是平台的服务功能,并且这类项目,在操作中也是以纳入地方预算为前提条件。第三,我们直营项目目前基本未涉及政府平台项目,下一步即使开展相关业务,也要按照政府的相关规范运作。
《21世纪》:通道业务的结构是否有调整?
万青元:公司业务结构在不断调整,就通道业务方面,占比正在逐步下降。去年3季度,民生加银资管进行了事业部改革,建立了企业金融事业部、金融合作事业部和财富管理事业部,分别面向企业客户、同业客户和高端财富管理客户三大类型客户,提供订制化产品。
资产证券化路径
《21世纪》:11月20日,证监会《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将基金子公司也纳入管理人范围。面临资产证券化机遇,民生加银资管准备如何切入?
万青元:民生加银资管自筹备起即高度重视资产证券化业务,将其视为公司乃至整个民生银行体系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业务予以准备,在业务定位、组织搭建、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战略性的倾斜。
我们对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布局和客户定位非常清晰。首先,是服务于中小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中小银行有比较强烈的资产管理需求,有强烈的金融创新意识,有更为市场化的业务开拓精神。中小银行适合证券化的资产包括2类,一是信贷资产,二是小微资产。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基础资产来源。
其次,是服务于中小企业,公司与它们共同成长,在它们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资产证券化提供更多的融资服务。
《21世纪》: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做了哪些准备?是否已开展相关业务?
万青元:民生加银资管在基金子公司中,最早成立资产证券化部门,目前由一位具有十三年金融产品创新经验的专家担纲。为全面深入推进此项业务,在公司层面由公司总经理牵头推动,下设专门支持小组负责方案研究、技术攻关、业务推进、组织销售等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民生加银资管成立以来,已经储备了700-800亿元类证券化业务。目前,和多个租赁公司进行业务接洽,研发了多个业务方案。并在去年,尝试了一单租赁业务的证券化。
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全国每年都有额度,从几百亿到几千亿,相对一百多万亿的银行资产来说,远远还没开始,很多方面都处于准备阶段。中介机构的资产定价、资产评估等都不成熟。说实话,我们也在起步阶段,不过我们着手做了,而不是一直仅仅在研究。现在我们做的是相对容易的。
国企混改模式
《21世纪》:转型过程,还有哪些新业务、新模式可重点发力?
万青元:子公司的业务重点,一个是资产证券化,另一个是结合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以及国企混改。
目前在七八个省,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的方式,来参与地方国企改革。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国企混改,但直接和民营企业做的一些改革又心有顾虑。通过我们这种基金公司子公司的形式,合作成立产业基金,去参与国有制改革,大家一拍即合。最近我们跟一个省签了100亿的产业基金,我们占30%,国有企业占40%,政府30%。
《21世纪》:作为银行系基金子公司,民生银行为民生加银资管带来哪些主要影响?
万青元:我们自喻为商业银行转型过程发展的先头兵,和民生银行之间的往来关系非常紧密。
在公司立业和发展的过程中,民生银行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是公司目前最大的代销渠道。随着业务逐步发展和成熟,民生银行的许多创新产品也落地在民生加银资管。
民生加银资管的风控也得益于民生银行多年经验的积累,民生银行专家也定期来进行风控方面的培训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