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收紧政策、股市暴跌—这样的剧情,勾起了投资者对“5.30”行情的回忆。但历史不会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两次暴跌,到底有多少相似,多少区别?必须仔细辨别。在股指期货、两融开展的今天,A股环境早已大不同,“1·19”大金融的集体跌停和“5·30”小盘垃圾股的崩盘,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只有抓住内因,找准行情主导者,才能真正把握后市脉络。
上证指数 3116.35 -7.70%
《《《
行情对比:缩量放量迥异
虽然昨日A股重挫,但两市成交金额仅为7013亿元。这一成交数据在本轮行情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A股本轮行情2014年11月下旬启动以来,对沪深两市的总体表现,用“有钱就是任性”来形容可谓贴切。6908亿元、9149亿元、1.07万亿元、1.27万亿……两市成交屡创纪录。
不过,2015年1月以来,两市成交量并未随大盘持续走高而维持在高位,反而从1月13日开始大幅降低。1月13日~16日,沪深两市成交额分别为4701亿元、5586亿元、5277亿元和6242亿元。由此可见,相比最近的成交额,A股昨日大跌中的成交额保持了稳定。
与昨日暴跌不同,“5·30”当天是不折不扣的放量下挫。回顾当时大牛市,沪指从998点一跃而起,至2007年5月29日,沪指涨逾300%。“5·30”重挫正是在市场连续暴涨时突然发生的,当日沪指大跌6.5%,对应成交高达2755亿元,是2006年日平均242.5亿元成交额的11.36倍。同时,2007年5月沪市日平均成交也有2206亿元之多。由此不难发现,“5·30”大跌时,市场仍处于明显放量阶段。但本轮行情从2014年12月9日以后,已明显缩量。
政策面对比:多空交织更复杂
如果说2007年上调印花税让小盘股疯炒受挫,那么此次证监会对两融业务的规范则是对高杠杆股市非理性大涨进行纠正。那么,这样的措施,是否将改变股指运行呢?
207年有关部门于“5·30”宣布印花税上调,令市场回归理性,理性之后蓝筹股又陷入疯狂。在此期间,政策面一直趋稳,直到牛市后期癫狂上涨,货币政策的改变才令牛市完结。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当时面临通缩压力,稳健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是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为2007年牛市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来源。
而在2007年下半年,央行开始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在货币偏紧的同时,IPO却在快速发行。
2007年,IPO疯狂发行,不少大蓝筹股发行上市。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高调上市,对牛市造成巨大打击。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全年,A股融资高达7723亿元,在没有更多增量资金 “保驾护航”的背景下,IPO导致股票供给增加,最终令牛市倒塌。
眼下,证监会主席肖钢明确表示,2015年重点是推动注册制。
在1月15日~16日召开的2015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肖钢表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2015年资本市场改革的头等大事,是涉及市场参与主体的一项“牵牛鼻子”的系统工程,也是证监会推进监管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分析人士认为,IPO注册制是针对A股市场IPO核准制的一场制度变革,注册制一旦实施,股票供给量将大幅增加,对市场造成压力。
不过,在2014年11月24日降息后,目前央行并无太多动作,由此市场对降准预期越发强烈。
根据央行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央行将增加500亿元人民币再贷款资金,来支持农业贷款(200亿元人民币)和小微型企业贷款(300亿元人民币),这说明央行仍在继续实施定向宽松政策。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国内经济进一步放缓以及需求疲软和油价下跌的影响,目前通缩压力仍不小,货币政策有进一步放松的需求。监管层刚刚对违规资金进入股市加大力度监管,以及准备限定银行委托贷款来源及用途,短期央行降准概率并不算高,不过这轮监管风暴后,降准措施可能随之而来。
资金面对比:货币环境大不同
2007年,新股民疯狂入市成为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当时开户数每天的纪录不断被刷新,社会闲钱不断流入股市中。
数据显示,2005年7月~2006年6月,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幅平均值为17.95%,2006年7月~2006年10月,上述数据为15.95%。从增幅变化不难估计,截至2006年10月,储蓄资金大约少增3000亿元。而从进场情况来看,2006年股票型基金净增约1000亿元投入。
再看当时的保险资金。2007年5月30日前后,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资金规模超过500亿元。按照当时保监会规定,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上限为5%,通过买基金间接入市比例控制在10%以下。在保费收入保持同比平均13%增长速度下,估计2007年全年有600亿元新增资金可直接进入A股。
此外,当时QFII机构也超过50家,成为市场另一大投资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5月30日前后,两市成交金额达当时顶峰。尽管股指之后持续大涨至6124点,但沪市的成交金额明显低于“5·30”时期,这表明“5·30”之后增量资金入市有限,行情发展更多依靠的是场内存量资金转投蓝筹股来推动。
反观目前A股市场,昨日(1月19日)沪指杀跌,沪市成交金额仅为4099亿元,远低于之前3000点附近单日7900亿元的成交水平;在两融市场上,融资金额超过万亿,说明场内资金依旧充裕。
从货币供应来看,以M2为例,2014年上半年末M2余额为120.96万亿元,而在上一轮牛市起点2005年6月,当年M2余额将近30万亿元,2007年M2为40万亿元。目前的货币供应是2007年时的3倍。
如今,随着沪港通开启,除QFII和RQFII以外,更多海外投资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参与A股市场投资。外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28日,QFII获批总额度在4000亿元左右,RQFII额度约为2984亿元。粗略估算,不包括2015年新获批的额度,到2015年底,如果QFII仓位增加到80%,RQFII额度用完,加上沪港通的3000亿元用足,海外投资者合计持有的A股市值可以达到约9000亿元人民币水平。
相较而言,随着入市渠道多样化,目前A股资金面远优于“5·30”时期,昨日沪市4099亿元成交水平,并非目前市场流动性的真实体现。
主流板块对比:领跌品种迥异
在昨日行情中,蓝筹成重灾区,先前行情领头羊券商板块集体跌停,多只金融股也大面积跌停。在“5·30”大跌时则未出现券商、保险和银行股集体跌停的现象,当时中小板成重灾区,中小板指当日跌幅达7.85%。在“5·30”大跌结束后,市场切换热点,有色、石化等权重蓝筹成为市场焦点。
昨日 (1月19日)沪指暴跌260.15点,跌幅达7.7%。从跌停公司数量来看,有141家公司跌停,这些公司的大多数正是大盘蓝筹。
回顾本轮行情,以券商为代表的金融板块无疑是市场最大亮点,Choice数据显示,自2014年7月22日行情启动以来,到2015年1月16日,券商板块平均涨幅达180.93%;保险板块也录得117.66%的平均涨幅;银行板块平均涨幅达76.97%;房地产板块平均涨幅为47.41%。
从一些标志性个股来看,中石化、中石油自2014年7月22日~2015年1月16日期间,涨幅分别达44.38%和71.84%,券商股龙头中信证券涨幅更高达183.46%的涨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同期沪指上涨64.35%,沪深300指数上涨67.8%;中小板指数涨幅仅为25.77%,创业板指涨幅也低至25.45%。
由上可知,“二八”分化一直是近期市场焦点,但正因为此前蓝筹经历了一轮大涨,昨日他们也成为重灾区。其中,券商股全线跌停,“招保万金”四大地产股跌停,“工农中建”四大银行股也集体跌停。前期中小市值公司由于调整充分,反而逆市上涨。昨日,有23家非ST公司涨停,其中仅8家为主板企业,其余均来自中小板和创业板。
在2015年“1·19”大跌中,大盘股成为重灾区。但在2007年“5·30”大跌中,并未出现保险和银行股集体跌停的现象。当时没有创业板,但有超过900家公司跌停。
在2007年3月1日~5月29日的一波上涨行情期间,中小板指整体涨幅高达58.77%,而在“5·30”当天,中小板指跌幅达7.85%。当时,虽然一些大盘蓝筹如中国银行跌8.39%,工商银行跌6.3%。但中国石化当日逆市上涨3.81%,甚至在之后两个交易日里合计涨幅达18.33%。2015年1月9日,中石化则惨遭跌停。
在“5·30”行情之后,市场运行格局切换。数据显示,此后中小板指2007年6月5日~2007年10月16日(当日见顶6124.04点)期间,涨幅仅有38.81%,同期沪指涨幅却高达68.8%。在此期间,有色股、中石化等权重蓝筹成为市场焦点,如中国石化同期涨幅高达98.11%。
估值水平对比:目前市盈率仍处低位
2007年“5·30”时,上证A股的平均市盈率超过40倍;在6124点时,上证A股平均市盈率攀升至69.64倍,当时中信证券市盈率为48倍,海通证券为39.34倍。
目前,上证A股的总市值为23.62万亿元,平均市盈率15.47倍;深证主板总市值5.34万亿元,平均市盈率24.22倍;创业板及中小板市盈率分别为69.62倍和43.25倍。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月16日,银行板块仅有7.73倍的平均市盈率,而券商板块平均市盈率高达73倍,其中光大证券市盈率最高,为155.48倍。即便昨日大盘重挫,券商市盈率仍高达66倍。
从中不难发现,虽然上证A股当前市盈率并不高,但本轮行情领头羊券商板块估值已远远超过“5·30”甚至6124点时期的水平。
原因对比:均有强大外力触动市场
昨日沪指暴跌,“5·30”下跌成为重要参照。虽然当时市场还没有推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也没有创业板,但投资者仍然注意到:两次暴跌的相同内因是:政策对股指非理性上涨的纠正。
如果把2006年和2007年牛市进行合理分段,那么2007年“5·30”无疑是行情分水岭,在5月30日前,是小盘股、题材股的天下;之后便是蓝筹股的王者之路。
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突然决定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为3‰。A股当日出现恐慌性大跌,沪指大跌281.84点,深成指大跌829点,两市近900只个股跌停,跌幅在5%以上的个股更是超过1200只,并创出了4292.7亿元的历史天量。
在该日之前,A股市场显著的特点便是小股疯炒,散户是当时市场的主要力量,令市场畸形前行。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层出手不可避免,而最有效的办法自然是遏制短线频繁操作,因此推出了印花税。
2007年5月30日,由于印花税上调,市场出现雪崩式下跌,前期经过非理性炒作连续上涨的绩差股、题材股和低价股等成为杀跌重灾区。对多数中小投资者而言,市场一夜之间从“最好的时代”变成“最坏的时代”。
在此之后,交易主动权重回机构,机构交易占比大幅提高,而机构重仓的业绩良好、成长性突出的个股在“5·30”阶段表现出极好的抗跌性,不少基金产品收益率在当年首次超过大盘指数。
分析人士认为,“5·30”下跌的内因是监管层对资金非理性炒作小盘股的纠正,挤压小盘股泡沫,令市场回到投资成长股、绩优股的道路上。
自从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开展以来,A股指数一直未有大的表现,融资融券杠杆的助涨助跌的特性,多在个股中体现。不过,在2014年11月22日降息后,A股市场陷入疯狂,并演变成非理性爆炒。
在本轮行情之前,A股融资余额并未引起高度关注。但2014年11月初,融资余额突破7000亿元;11月26日,即降息后第三个交易日,A股融资余额突破8000亿元;12月8日,融资余额达到9000亿元,如今则已超万亿元。
融资激情推动了以证券板块为主的蓝筹股,在高杠杆推动下,股指强势快速上行,从2400点一带最高涨至3400点,短期疯狂令券商板块估值泡沫凸显。
为对两融业务进行规范,抑制非理性的炒作,证监会1月16日(上周五)明确表示,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和国泰君安因两融业务违规,被暂停新开两融信用账户3个月。除上述3家券商外,包括招商证券在内9家券商也因相关违规问题被责令限期整改和警示。
证监会对券商两融业务进行规范的同时,银监会也在控制银行资金通过伞型信托入市。上周五,银监会同时出台 《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银行委托贷款的资金来源及用途作出了严格限制,明确商业银行对委托贷款不承担信用风险,禁止将银行授信资金作为委托贷款资金来源。
分析人士认为,由此可见,虽然不同的部门出台了不同的政策,但均含有监管层抑制股市非理性暴涨的目的,希望挤出前期快速大涨的泡沫。
结语
快牛变慢牛 分化将加剧
有一句歌词唱到:“想念你的笑和你身上的味道”。如今,A股大跌的味道相似,但制造出相似味道的并不是原来的“配方”了!
昨日(1月19日),受上周末突发性利空消息的影响,股指重挫、多股跌停,让不少投资者不假思索地想到了2007年的“5·30”大跌。
如果仔细对比昨日行情与“5·30”行情,我们会发现,虽然1月19日下跌前,市场行情一直热度颇高,但A股开户数并未到达历史新高。同时我们也能注意到,与“5·30”时期银行股平均33倍的市盈率相比,现在仅8倍左右的市盈率也许还有空间。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机构中,大多表达了谨慎乐观的态度。齐鲁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师罗文波对记者表示,他对行情短期走势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本周还会有一次暴跌,不排除明、后两天再现暴跌。主要是目前投资者对短期市场走势是从情绪面判断,从昨日盘面看,金融、地产等板块的恐慌的情绪很明显没有得到完全宣泄,所以对市场短期走势持悲观态度。
持同样看法的还包括华泰证券首席金融分析师罗毅,他表示,目前大金融板块被“敲了一闷棍”,不管怎么理性安抚,短期恐慌情绪还是需要释放。但他仍然看好金融板块的长期表现,比如中信证券在过往10余年中通过上市、并购、海外布局等一系列战略运作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他对此仍表示看好。
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在A股快牛变慢牛的过程中,板块与板块之间、板块个股之间均可能出现明显分化,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