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鹏善 上海报道
这是一所没有专业设置的学院。
2011年,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被列入教育部学院改革试点中,它也是17所试点学院中唯一一所通识教育学院。
作为高教改革的一块“试验田”,试点学院的改革被视为一项系统工程。重点在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创造经验。
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已经按程序从中央深改组走到政治局会议,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也给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的动力。
试点两年后,钱伟长学院常务副院长顾传青评述,现行的行政体制下,一师双聘等设想尚难实现,教师的流动和自主招生的制约已经成为改革的瓶颈。
没有专业设置的学院
2012年教育部曾下发《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等17所高校设立试点学院。上海大学的试点学院圈定为钱伟长学院。
为探索本科教育基础教学改革的新路,上海大学自1997年开设基础教学强化班。2007年,基础教学强化班升格为自强学院,2011年10月9日宣告成立钱伟长学院。
是不是该选择这样一个不设置专业的通识教育学院,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心存疑虑,而钱伟长学院设置的“二次自主招生”给了学院和学生再次选择的机会。
上海大学规定,在考取上海大学的各省市高考成绩前5%的理科学生中,由校招生办选取200余名学生参加综合面试,择优录取90名学生进入两年强化班,即钱伟长学院学习。
凡是进入钱伟长学院学习的学生,在第一学年享受特等奖学金,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则分别根据上一学年学习成绩评定,凡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均可享受特等奖学金,不设比例限制。
钱伟长学院常务副院长顾传清介绍,在两年基础课程体系中,该院重点打造了本科基础教育的“四大平台”:第一个平台是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基础科学中的科学世界观,从而认识和掌握后继课程;第二个平台是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数学软件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必备的科学工具;第三个平台是人文、社会、经济和政治课程,目的是通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和谐的人,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促进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融合;第四个平台是各种实践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学会了解社会,逐步学会做科学研究,逐步学会做人,成为“积极有效的沟通者”。
“学校面向全校选派和聘任各个专业优秀教师到学院任教。上海大学许多教授、教学名师都曾在自强学院任课。每学期有超过20余名教授担任基础课程教学。”顾传青说。
了解了钱伟长学院的师资构成,也许就会理解上海大学对其的重视。该学院现由上海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叶志明教授担任院长,聘请清华大学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范钦珊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由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和有关专家给予指导,学校选派优秀的教师任教。
“你们都是经过挑选的优秀教师,你们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想怎么考就怎么考。”原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曾对到钱伟长学院任课教师说。
学院对学生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中期进行分流指导,即学生可自主选择进入上海大学校内除艺术类专业、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悉尼工商学院外的任何专业继续学习两年。同时从2010年开始,在两年基础教学强化班中选拔部分全面发展、能力突出的学生,由学校选送国外大学继续深造,由自强学院跟踪管理。
此外,学院每年选拔20名左右优秀学生,从第三学年进入上海大学特种光纤实验室、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各研究所,由学院继续管理,毕业时同时获取相关专业本科和硕士文凭。目前07级、08级两届学生中各有18名本硕连读学生。
钱伟长学院的示范效应也正在呈现,2011年开始上海大学把钱伟长学院形成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推广到全校,2011级已对年级新生全面实施大类招生改革, 构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平台。
教师流动和自主招生成改革瓶颈
通识教育对中国大学来说已经不陌生,然而许多学校将通识教育简单归结为通识课程,以致形成“一年级搞通识教育,后三年搞专业教育”、“通识课程搞通识教育,其他课程依然是专业教育”的观念,业内专家指出这其实仍是以前的专科化教育观念在作祟。
“我们强调的是,通识教育应贯穿四年,渗透于专业学习之中,并要解答好通识教育环境下如何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这一命题。”顾传青指出。
但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体制机制如何保障?如何从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
虽然有校级层面的支持,但毕竟钱伟长学院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一些基础课程的老师必须从其他学院调用。“教师聘任一直是我们的瓶颈,虽然我们已经在探索一师双聘,但是现有体制下,仍然无法突破。教师人才不能在学校内部流通,在全市范围内就更难突破。”顾传青无奈地指出。
顾传青曾经设想过,学院能够聘用优秀的他院老师,甚至是全国的名师,签订合约,就上一学期或者就搞一个课题研究,按最终教学效果做评估。但现行的大学行政体制下,这样的设想还难以实现。
“在当前高等教育经费比较紧缺的形势下,应慎重考虑这种模式的可复制和推广性,可以通过与其他学院和班级进行成本分析和效益评估,避免出现培养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研究部分成本由个人分摊的必要性。”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表示。
另一方面,缺少自主招生名额也成为钱伟长学院发展的制约。上海大学由教育部核定的自主招生名额十分有限,而学院希望能够招到更多的特长生就需要拥有更多的自主招生名额。
“高校整体的办学模式不改变,在不放开办学自主权、没有建立现代学术制度的前提下,将学院单列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不放权还要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本身就会陷入僵局。”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熊丙奇认为,教育改革推进的关键在于实现政府管理和学校自主办学的平衡,必须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减少政府教育部门对学校的“宏观管理”,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来监督大学,进一步释放学校的办学活力。
“实行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改革和教招考分离的考试制度改革,在政府的管理、学校的自主办学、社会评价间寻找平衡点,这也是推进教育管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熊丙奇认为。
作为高教改革的一块“试验田”,试点学院的改革被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的范围是学院,但功夫更在学院之外。在顾传青看来,现在到了“不仅要学院改革,更需要学校改革”的关键时候。
大学改革是为了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对于钱伟长学院等17所试点学院来说,这仍然是需要极大勇气和智慧来推进的改革之路。(编辑 孙小林 宋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