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我市相关金融部门了解到,今年我市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前7月不良贷款率仅0.7%,为全省最低水平,投向小微企业的贷款增幅远高于其他贷款。得益于征信系统推动企业守信、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政府应对处置企业融资困难等,多重因素促成我市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本报记者 王宇
5万多家企业进入征信系统
“征信系统一方面为银行提高信贷审批效率,防范化解金融资产风险提供多渠道、多角度印证的有效信息资源和数据依据;另一方面,企业进入征信系统,也为自身融资带来了方便。”记者从我市相关金融部门了解到,通过征信体系建设,银行更全面掌握企业信息,泉州企业守信观念增强,是近年来我市不良贷款率保持较低的原因之一。
目前,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共收集了泉州市5.13万户的企业信用信息,并为辖区2.21万户未发生信贷业务关系的中小企业建立了详尽的信用档案。在泉州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已完成超过13万家中小微企业、近500万条基础信息数据导入。与此同时,区域信用级次提升也起到了“反哺”地方经济金融的作用。2014年月5月末,全市中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2391.09亿元,同比增长10.56%;涉农贷款余额2732.7亿元,同比增长17.72%,比去年同期分别增加228.48亿元和411.42亿元,二者增速均高于10%的地区GDP增长速度。
业界人士表示,信用建设在企业融资过程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了解,我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下一步将探索与银行机构、担保公司等的合作模式,向有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评级和担保等增信服务,搭建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融资对接平台,对于信息完整、信用评价高的企业,在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事流程、提高贷款额度等方面给予便利。此外,还将探索中小微企业信用红(黑)名单制度的建立与发布,面向社会开展守信企业的公示推介和失信企业的警示披露。
70项创新服务企业融资
“在今年市场大环境影响下,中小微企业既有融资需求,但也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采访中,我市一家银行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泉州各银行机构在管控风险的同时,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也是在适应这种市场变化。据了解,今年通过金融产品、信贷流程、还款方式、担保方式等,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出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近70项,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在民生银行(行情,问诊)泉州分行,全产业链金融模式通过产业核心企业的信用转移,为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进行了授信,使核心企业增强了对经销商渠道的控制力,核心企业稳定了现金流,抗风险能力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的信用转嫁,使得处于核心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有了更多的增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微企业违约风险。
“委托债权投资相当于银行为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投资者搭建的一个桥梁,企业可从投资者获得直接融资,这样既满足实体经济直接融资,又实现投资者投资渠道多元化的需求。”今年晋江农商银行首单委托债权投资项目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泉州有限公司挂牌,解决了企业4000万元的融资需求。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委托债权投资,银行扮演了融资顾问的角色,企业获得直接融资,资本管理公司根据约定的固定收益获得投资收益。
3.7亿元资金应对应急周转
泉州的鞋服产业目前已开始走出低谷,实现企稳回升,记者从市经贸委了解到,在企业逐渐“上坡”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抗风险能力,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相关部门今年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
为基本面较好、但还贷资金暂时出现困难的重点企业提供“过桥”资金周转,今年我市设立企业应急保障周转专项资金3.7亿元。据了解,通过开展企业经营困难、大额信用风险、受查封资产、银行抽贷、联保互保、担保代偿等调查,协调相关部门,各县(市、区)相关部门已开展设立资金、接受企业申报、协调处置等工作。
除了设立企业应急保障周转专项资金,我市还建立资金链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强化监测分析,各县(市、区)每月向市金融风险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送监测信息。加强不良贷款防控化解工作,支持银行机构处置不良资产;经贸、金融等部门正研究建立金融“防火墙”制度,防止资金链风险危及金融机构,保护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此外,会商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承诺不减少信贷规模、不釜底抽薪、不提高续贷门槛、不随意抽贷、不随意压贷,近期晋江、石狮等地银行机构纷纷作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