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9月11日讯,中国央行公开市场本周净回笼50亿元,实现过去五周来首次净回笼,在银行间资金面短期偏紧的状态下,央行的应对显得略有些淡定。业内人士称,目前央行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定向政策引导融资成本下降,定向宽松已然成为货币政策新常态。
中国央行本周二和周四分别在公开市场进行了150亿元和100亿元14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持平于3.7%,由于本周共有200亿元正回购到期,因此本周公开市场净回笼50亿元,为过去五周以来首次净回笼。
央行上周在公开市场共进行了330亿元14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持平于3.7%。由于上周公开市场有400亿元正回购到期,因此当周净投放70亿元,为连续第四周净投放。
银行间资金面方面,自周二下午以来,则一直呈现偏紧的状态。“这两天资金面是有点紧,就国开行还能出点钱,其他大机构融出意愿都比较低,很多都加点借的。可能有节后走款的影响吧,央行净回笼也有点影响市场预期。”上海一券商交易员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
然而,市场对资金面紧张原因却莫衷一是,有说中秋节节后走款影响,有说为下周申购新股筹备资金,有说由于跨季资金需求增加导致(21天资金利率明显上行)等等。
对此,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陈龙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这两天的资金紧张,个人认为,是传统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扰动,因为从财政存款投入、月中资金需求、贸易顺差等因素来看,很难找到紧张的原因。”
陈龙认为,可能有三方面因素导致目前资金面偏紧:一是资金分流到股市,由于股市预期向好,投资者特别是散户投资有加紧入市的迹象(从近期的成交量和开户数可以看出),资金留存于证券公司客户的保证金账户规模上升,直接导致股债之间的翘翘板效应上升,银行间可用的资金(基础货币)减少,从而导致流动性收紧;
二是美国QE退出动作在即,日本二季度经济大幅度衰退,引发国际资本流出亚洲的迹象(从8月份与7月份国内对香港贸易数据可以看出热钱的流向),全球紧而亚洲更紧的可能性上升(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三是人民币加紧国际化的进程,随着交易性人民币需求的上升,外部人民币规模增加(通过投资项出去)直接导到国内人民币减少(这个规模可能超出央行非公开类QE的规模)。
根据IPO发行过日程,9月18日(下周四),将有华懋科技和节能风电两只新股进行网上申购,发行数量分别为1400万股和5333万股,发行价分别为12.08元和2.17元。
对于央行的淡定应对,陈龙解释称,从央行的角度来看,它主要目标是在稳定的货币市场基础上,通过定向政策引导融资成本下降,短期的扰动不是它考虑的问题(就象前两者新股申购导致流动性结构性紧张而央行不为所动)。总量宽松(超储指标)背景下,央行只会按照其既定的目标进行流动性预期管理,因此,本周小幅净回笼是从总量和不影响市场预期的角度来看的。
在昨日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总理李克强表示,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定力,主动作为,没有搞强刺激,没有放松银根,而是强力推动改革,大力调整结构,着力惠民生,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
李克强并称,下一步仍然要“坚持区间调控,实施定向调控,实际上这也是结构性调控,根本上讲是靠改革来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并且促进实体经济、新兴产业发展。”
国信证券固收团队对此点评称,从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来看,货币政策定向调控已经成型而且将继续强化,定向调控将成为货币政策的“新常态”。实际上,在李总理发言之前,定向宽松已基本成为市场共识。
中国统计局今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中国CPI同比上涨2.0%,创四个月新低,PPI同比下降1.2%,降幅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市场人士认为,CPI、PPI数据显示物价涨幅低于预期,涨幅可控的总需求为央行继续实施定向宽松提供空间。
“对于后期的流动性来看,我们的五因素分析结果是,9月底国庆长假的现金需求规模较大,导致流动性收紧。从历年来看,央行都会在9月下旬投放较大规模的货币以对冲短期流动性,而在10月份回笼。”陈龙在谈及流动性预期时称。
“但是,由于今年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下降(反腐),现金需求可能会较往年下降,对冲的规模也会有相应的下降,但不管怎么说,整体的流动性应该是可控的,从央行推进改革与降低融资成本的目标来看,维持稳健偏松的政策是符合各方利益最大化,因此,除了9月底的扰动外,我们对流动性保持相对乐观。”陈龙表示。
中国股市在经过短线调整后,周四继续近来的强势。截至发稿时,上证综指早盘上涨0.89%,报2338.83点,再创年内新高。
发稿:任海霞/古美仪 审校:周晓峰/王兴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