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港股直通车开通传闻,促使当时的港股以及A股市场出现了大幅度的飙升。然而,在港股直通车的消息被广泛传播之际,2007年11月,管理层却因需要时间落实而无限期推迟港股直通车政策。
时隔7年,沪港通取代了港股直通车,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期,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将于10月完成沪港通启动的所有准备工作。在此之前,8月23日至24日为“沪港通”作连接测试,8月底和9月举行两次市场演习,而9月下旬还将根据需要或进行第三次演习。
由此可见,沪港通正式启动的时间并不遥远,最早或将于10月份正式推出。
沪港通的正式推出,不仅对资本市场构成极大的刺激,而且还会对国家的战略布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站在国家战略性的角度分析,沪港通的推出将会有效激活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进而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根据数据统计,目前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规模或已突破万亿。然而,因长期的市场隔离以及制度限制,超过80%的资金以活期存款或存款凭证等形式留存在银行之中。于是,大量的资金因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难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最终,大量的离岸人民币无法激活,直接影响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进程。
显然,沪港通的正式推出将有效解决大量留存的离岸人民币的保值增值问题,同时也能够从实质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此外,因投资渠道的拓宽,大量离岸人民币或将会借助沪港通来投资A股市场,为A股市场带来巨量的新增流动性。
提升两地市场的新增流动性无疑成为沪港通对证券市场的最大作用。即使如此,但过分夸大沪港通利好,并不可取,甚至是一种犯罪。
针对两大市场,实际上沪港通对港股市场的利好刺激力度更为显著。随着沪港通的正式推出,或将加快内地市场资金流进港股市场。
其中,偏高的投资门槛已经意味着87%的内地中小股民无法参与其中。
按照现行的规定,如果个人投资者需要投资港股,账户内起码要有50万元的余额。至此,港股市场凭借中长期相对合理的投资回报率将会吸引大量内地机构投资者的参与,而大部分的内地中小股民却无缘参与。
再者,交易制度以及交易时间的不匹配,加剧了两地市场之间的差异度。以交易制度为例,港股市场采取的是T+2交收制度,但允许投资者在股票尚未到账的T日或T+1日卖出股票。而内地市场则只能采取T+1的交易制度。于是,此举容易造成类似国内期现市场间交易制度不对称的格局,最终加大了中小股民的操作难度。再以交易时间为例,港股市场的交易时间长于A股市场,往往会给海外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套利空间,从而进一步扩大对市场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沪港通正式开通之后,可能会给内地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操作困难。
据悉,香港和海外投资者可以通过香港离岸市场融资融券沽空A股,而内地投资者却不能在内地融资融券沽空港股。究其原因,有评论分析,主要是内地没有相关规定允许机构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港股的融资融券服务。显然,这并不利于内地的投资者,特别是内地的中小股民。
长期以来,A股市场的“重融资”色彩浓厚,且市场本身的新陈代谢功能却不见提升,最终股市不死鸟占据了大量的市场资源,股市运行效率相当低下。至此,A股市场的投资吸引力长期下降。
相比之下,港股市场的投资吸引力明显偏高。无论从市场交易制度,还是从市场运行结构,港股市场的运行模式明显较A股成熟。纵观过去多年的投资回报率,港股市场还是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除此之外,长期以来,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还是明显高于港股市场。目前,沪深300整体的市盈率不足10倍,基本符合价值投资的水平。然而,如果剔除部分超级权重品种的估值影响,则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将大幅提高。
需要一提的是,因长期的新股改革不到位,新股发行价格早已被大幅抬高,待股票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时,其价格又在发行价的基础上上涨数倍,最终导致其价格严重偏离了合理的价值区域。
今年以来,管理层对新股发行市盈率作出了限制,但狡猾的机构又有了新的策略。于是,机构巧妙运用了市场的漏洞,采用直接涨停的形式抬高股价,最终形成新股爆炒的局面。至此,新股改革最终还是“换汤不换药”,也大幅透支了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期。最后,进一步拉大了A股与港股之间的差距。
笔者郭施亮认为,从整体上分析,沪港通属于利好,会对两地市场造成一定的刺激影响。但是,对A股市场而言,沪港通属于中短期利好,长期影响偏向中性偏空。
过去,A股市场更热衷于炒作消息的预期。至此,或许在沪港通正式开通之前,股市早已将利好消息消化殆尽。待中小股民获悉利好而急忙抄底之时,也许就是股市见顶的最后阶段。
因此,过分夸大沪港通利好,让股民轻易相信大牛市的到来,而导致他们盲目追涨,实则害了广大的中小股民,相当于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