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国资国企改革进行半年多以来,其进展和成效一直受到关注。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829.05亿元,同比(下同)增长8.9%,利润总额1098.47亿元,增长19.8%,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70.06亿元,增长22.5%,实现增加值2212.27亿元,增长12%,高于全市GDP增幅。
此外,8月6日,上海市国资委主任徐逸波接受《解放日报》专访,详细谈及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目前取得的相关进展和下一步的举措,并首次谈及国资改革与反腐的关系。
徐逸波称,从上海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立国资流动平台并实施市场化运作是深化国资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起长远作用的基础性改革,也是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的“关键一招”。
运营平台成“关键一招”
截至6月末,上海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1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从数据上来看,上海上半年国有企业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对此,徐逸波称,自去年12月17日以来,上海已经先后出台了深化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实施企业分类监管、加快培育本土国有跨国企业、推动国资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以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转型、跨国经营的“三个视同于和一个单列”考核操作指引等11个配套细则,为国资国企改革意见提供服务于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徐逸波认为,建立国资流动平台并实施市场化运作是深化国资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的“关键一招”。
作为上海市两大国资运营平台,今年上半年,国盛集团和国际集团完成了经营性资产梳理并启动一批重组项目,包括国际集团下属浦发银行(行情,问诊)收购上海信托股权,国盛集团完成蔬菜集团与光明食品集团联合重组等。
徐逸波称,下一步,上海还将加快推进国资管理与企业经营适度分离,促进国资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并逐步形成“国资委负责资本监管、平台公司负责资本运作、企业集团负责日常经营”的格局。
上海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任新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资运营平台具有进行资本运作、实现国资收益的功能,将成为资本运营的重要抓手。现在只有国盛和国际两家在做,但未来将会有更多相关市场类的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去竞争,实现资本流动,运营平台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所以国资委会更加注重这个平台的建设。
一位国资研究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由于中国国情特殊、诸如新加坡淡马锡等模式在国内并不适合,如果参照淡马锡模式进行国资运营平台建设,反而是开改革的倒车,并不符合政企分开的方向。目前而言,需要在逐步的试验中进行总结和完善。
此外,今年以来,上海已经先后实施40余个市场化改革重组项目,如上海电气(行情,问诊)、上汽集团(行情,问诊)、光明食品集团、现代设计集团加大了海外投资并购力度;上海建工(行情,问诊)、锦江股份(行情,问诊)等21家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实施重组等项目。
兼顾改革和反腐
轰轰烈烈的国资改革中,改革与反腐的关系如何兼顾?
对此,徐逸波也是首次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即按照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坚持一手抓改革创新发展,一手抓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徐逸波还透露,目前,上海市国资委党委结合深化国资改革和国企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就全面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进行了研究部署,并已经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实施办法,重点是通过构建“三个体系”,把反腐倡廉工作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确保党委、纪委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做到守土有责。
上述“三个体系”即深化“制度加科技”的风险防控体系,完善“三重一大”的科学决策体系和健全“勤政为民”的教育监督体系。
具体而言,在风险防控体系方面,上海将大力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通过流程再造,加大资金、土地、大宗货物采购、工程项目等领域的集中管理,使资源在市场上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在科学决策体系方面,上海将细化重大事项集体决定的原则、权限、内容、执行、监督和反馈等程序,严格规范企业领导人员在重组整合、放开搞活、改制上市中的履职行为。
任新建则认为,因为现在反腐已经进行到了国企的层面,因此上海国资国企领域也会有一个重点,这也是对中纪委总体要求的一种呼应。
徐逸波强调,目前改革创新任务艰巨,企业领导人员更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主动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接受监督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