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剑丽
鲁甸地震进入第三天,黄金72小时时间就快结束。在重灾区龙头山镇,物资发放较为有序,多位当地村民或外地赶来的村民亲戚参与物资装卸运输和发放,不过仍然难以满足所有灾民的需求。
在物资发放之外,偏远村庄的生命迹象搜寻还在继续,不仅官兵在持续行动,一些民间志愿者也在连夜赶赴最困难的地区。他们希望在黄金72小时结束之前,能救出幸存的生命。
生命搜救仍在继续
在黄金72小时结束之前,对幸存者的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而且还同时在各个较为偏僻的村庄进行。
“小博庆村的搜救基本结束了,到现在我们还差一个失踪人员没找到。但乐红乡、翠屏村、光明村、龙井村等村子听说情况还比较严重,失踪人员或流失在路上逃生的人还较多,救援力量进入还比较少,一些村庄还没有物资进去。”龙头山镇村民邓启敏说。
邓启敏说,他在八宝村的丈母娘打电话来说,截止到5日中午还没物资进去,他们只能在家门口,用竹竿撑个塑料布睡觉。
一些偏远村庄的村民在当地待不下后,持续自救。
5日下午三点多,两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蜡黄着脸跑到龙头山镇的救援指挥部求救。年纪较小的女孩介绍,她们是八宝村段家坡社村民,全社共26户人家100多人,死了10多个人后,幸存的人简单做了遗体掩埋后开始逃离村庄,她和爸爸、哥哥、表姐等3号深夜在村子附近的云矿住了一晚,第二天走到翠屏村,第三天才从翠屏走到龙头山镇。
小女孩已连续多时未进食,她请求指挥部尽快到山上营救她的其他亲人,“段家坡社还有20多个村民在山上,还没有物资进去,其中还有个孕妇已经8个多月了。”小女孩说。
得知孕妇等灾民的紧急情况后,救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立即指示出动最精强的兵力,连夜去营救这些灾民,特别是将孕妇用担架抬下山。
龙井村等地还传出药品紧缺的信息。5日下午历险多个塌方路段,徒步进入龙井村的医疗服务队陈朝秀院长通过电话求助称,初步排查后,当地有一个颅内损伤的病人昏迷,情况危急;另有一位高位截瘫病人和腰部重度损伤的病人,情况也较为严重。
“一些药比较缺,特别是地塞米松和甘露醇是最需要的。”该院长说。
在5日下午将近七点的时候,北京市应急志愿者总队828救援队石洪等2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和路遇的其他四位志愿者立即组成民间应急救援队,决定在医疗救援队领取药品后送到龙井村。
另四位志愿者是4名来自鲁甸的退伍军人,其中一人还带了自己饲养的警犬。临出发时,又有五六位公益组织志愿者加入了他们。怀着送救命药的心情,他们出发时无所畏惧,队长石洪斩钉截铁。
“路很不好走,他们又不认识路,官方救援力量进入的都不多,我有点担心他们。”另一位不能同时前往的志愿者说。
夜里十时左右,好消息传来,一位一岁多的孩子从翠屏村被救援官兵成功救下,尽管脸上还带着烧伤的痕迹。
灾区伙食改善工程
连续吃多顿方便面、饼干等快餐外,大家都有点吃不消。
除了给村民发放即食食品之外,救援的军队炊事班和志愿者,开始给村民们添加粥、菜等供应。
“4号我们从镇子比较高处的观音寺接泉水煮粥;5号开始做自来水消毒,给村民炒菜做饭”,5日两头大肥猪被宰杀给村民分食。在排队等待取食物的过程中,如果人过于拥挤,也有志愿者帮忙维持秩序。
“企业拿了物资自然希望尽快发放,不过怎么发其实很难办,需要一些比较公正的人来干预。”小博庆村小博庆社社长邓谊学说。
在接收各界帮助之后,村民们也开始回馈大家,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在离龙头山镇约五公里的沙坝村胡华民家,院门大开,免费为过往的救灾官兵、志愿者及路过村民提供免费饭菜—茄子青椒炒肉和青菜汤。
这样的菜看似简单,但在当地非常不容易,这也是从鲁甸县城到龙头山镇全程约40公里唯一一处食物的提供点。
“我们4号上午五点从鲁甸出发,走到将近一半,交通限行,车不让开,几个人就抱着茄子和菜进来,走到下午四点半,才走到沙坝。朋友胡华民家刚好有十几袋米,我们就给大家做简单炒菜和米饭。”村民于飞说。
他介绍,4号共给一两百人提供了免费饭菜;5日截止到中午已经为五六百人提供了饭菜。
5日在龙头山镇通往救灾指挥部的路上,也有村民和一些热心志愿者自发摆出白粥、咸菜和方便面,供过往路人食用,他们的优先保障对象也是当地参与救灾的官兵和各行业专业队伍。
一位10多岁的小女孩和她的姐姐,一路从鲁甸县城搬了几十斤的土豆,徒步到龙头山镇,给过往救灾人士吃,“吃洋芋(土豆的土语)不?我们拿来给大家打平伙(一起吃)”。
物资有序发放
“这个先不能动,我们得保证没断奶的孩子和两天两夜没合眼的官兵。”在重灾区鲁甸县龙头山镇小博庆村平地上,余朝慧摁住箱子里的盒装牛奶,对站在他面前要牛奶的中年灾民说。
余朝慧在鲁甸县城上班,知道家乡龙头山镇亲戚们遭遇重灾,她和在外工作的众多老乡陆续赶回,作为志愿者,帮助协调现场物资发放秩序。从5日凌晨开始大批物资开始进入龙头山镇,余朝慧和七八十位村民及村民亲戚帮助卸货、运输、保管和发放,基本没怎么休息。
“一直到现在卸了七八车东西,好几千件食品,陆续会分批发放给灾民。”余介绍。
邓启元是村民自发发放物资的协调人之一。作为昭通泰斗房地产公司博望建筑分公司的总经理,和同事拉了七车物资到龙头山镇,在现场除发放公司物资外,也帮忙协调其他社会捐赠物资的发放。
为了保证物资发放较为公平,他们还尽量统计各村社的人员名单,通过一份份手写登记的村社名单,尽量掌握具体村社的家庭状况和物资需求。物资发放有大批量的整理发放、村社分发以及村民散发。
“比如救援队出外救援灾民,有大批量物资需求,我们大批量发放;其次,各村寨要领较多的物资,一定不能个人前来,要有村社领导集体带领前来;最后,就是针对老弱病残灾民的临时补充发放。”邓启元说。
邓说,“龙头山镇地势比较开阔,我们的物资发放点其实是作为一个转运站,在保证周边村社、救援人员物资需求的同时,也要保证输送到较远的村社。你看我们这里留了若干箱方便面,就是为了给明后天集中从八宝村等地撤离下来的村民”。
不过,单以行政架构来发放物资情况也不太理想,还需要村民代表的广泛参与。
“离龙头山镇比较近的小博庆村有大量村民代表参与发放物资,可是我们村比较远一些,一个村民代表都没有。”一位不便具名的新发社村民说。
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发放标准呢?这一点,邓启元等人则表示不能认同。
“紧急时期,几万人永远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每家人的情况也不一样,比如有的家死了一个人,有的是死了二个人,有的死了三个人,但同时来了七八个亲戚来帮忙丧事,这样的话,当然每家的物资数量都会不一样。”(编辑 谭翊飞 张凡 申剑丽)
作者:申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