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证监会宣布了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十项举措,包括注册制改革,发展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私募市场等内容。据报道称,证监会的这十项措施与以往改革相比新增了两个亮点。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改革是长期的,也是以往就有的,但也有新增的亮点:一是对证券公司资管、直投、理财等业务,以及基金公司子公司业务,要进行检查,清理不必要的环节,缩短融资链条,强化与实体经济的直接对接。二是发展信贷资产和企业资产证券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到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做好企业资产证券化取消行政审批后的制度修订、监管衔接,按照市场化原则扩大规模,加快推进。
这位业内人士说,缩短融资链条和减少资产证券化的审批,均有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扩大货币乘数,对宏观流动性也形成正面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证监会的十项改革整体来看,呈现融资渠道拓宽、疏通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效率的特点,其次对融资风险也提出了要求。
赵锡军说,目前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对于中小微企业融资来说,门槛仍然相对较高。因此,对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和私募市场进行政策引导,以拓宽融资途径。以往对于投资者或其他市场参与者来说,缺少对中小微企业的重视。“证监会这次对新三板各项工作提出的要求,体现了‘大小并重’的特点。”
事实上,为了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途径、丰富融资工具、扩大融资范围,证监会一直在对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和私募市场等进行政策扶持。
新三板新闻发言人隋强表示,今年以来,从接收申报材料到出具同意挂牌函,审查的平均周期为38个工作日(不含企业落实反馈意见的时间),比2013年的44个工作日进一步缩短。个别企业的审查耗时较多,主要原因是企业落实反馈意见的时间较长;对此,提醒主办券商等中介机构注意提高工作质量。
隋强透露,从现有的审查人员配置和审查周期来看,300家左右的在审企业数量为一个审查周期内的正常“库存”,并非“积压”。今年5月以来,申请挂牌的企业数量大幅攀升。在近两个月内,完成了逾300家企业挂牌申请的受理审查工作并相应出具了同意挂牌的函。基本做到“不排队、不积压。”
对于此前有消息说要逐步提高挂牌准入条件,隋强表示,不存在提高挂牌准入条件的情形。
另据证券日报报道,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完善金融支持、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进行了部署,这包括货币政策、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等十方面举措。概括地讲,就是要通过进一步推动结构性改革和调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服务和监管,为做强实体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提供金融支持。
与央行推出的措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相比,证监会公布的十条措施虽然“刀刀见血”,但落实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唯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坚持创新才能尽快见效。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仅依靠货币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定向降准等结构性措施若长期实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的真实性可能出现问题,市场决定资金流向的作用可能受到削弱,准备金工具的统一性也会受到影响。在定向降准效应递减甚至出现副作用时,未来货币政策只能启用“杀伤力”更大的武器,比如全面降准、降息等。但这些工具的负面作用同样明显,央行会非常慎重。
上周四,重启后的14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下降了10个基点。业界认为这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在引导资金价格下行,未来可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加再贷款、对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进行优化组合、定向发放抵押补充贷款(PSL)等,甚至有可能采取结构性降息的措施。
还好,在央行进退维谷的时候,证监会及时出台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十项措施。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央行与证监会这两大金融监管部门,现在联起手来整治“融资难、融资贵”。这个难题就有解了。(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HF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