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家岱 香港报道
按照董事长王滨的规划,2014年是太平保险“三年再造”的收官之年,完成总保费、总资产和净利润翻倍的目标几无悬念。成功提升规模后,太平又提出了“精品”战略:以高于行业平均的发展速度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保险公司。
8月21日,总部位于香港的太平保险公布中期业绩,受惠于“总对总”战略所带动的银保渠道大爆发,太平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44%,寿险总保费增幅高于行业平均值3.5个百分点;加上去年底资产注入的额外收益,股东应占利润录得19.3亿港元,是去年同期的2.8倍。
保险业务继续高增长之余,太平系的总投资收益率按年大增36个基点至5.14%,其中已实现及未实现投资收益(即权益类浮盈)录得15.16亿元,同比飙升8.2倍。财务总监李涛解释说,得益于A股投资的选股策略,上半年太平的A股持仓大幅跑赢指数,下半年会抓住权益市场的“阶段性机遇”即时兑现部分浮盈。
除了A股以外,太平也在积极部署海外不动产和项目投资。李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正加紧评估欧洲多个基础设施和商业不动产项目,在充分求证汇率和当地投资风险后会作出决定,“不抱投机心理”。
远超预期的业绩公布后,中国太平(966.HK)的股价逆市大涨7.4%,收报18.26港元,创下52周新高;相比之下,21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0.66%。
投资浮盈15.16亿港元
对保险公司来说,保费高速增长可以提升内涵价值并累计资产,但要真金白银地实现盈利,投资收益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太平保险的中报显示,债务类投资净收入同比增长31.7%,主要来自债券和债券产品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权益类投资、存款利息和投资基金的股息收入同比上升22.6%。最为惊人的是太平录得浮盈15.16亿港元,是去年同期的整整9.2倍;带动总投资收入同比增长55.5%。保险公司的浮盈主要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损益。
“公司的资产管理团队有效把握了二级市场所出现的机遇,尽管整体仓位低于同业,但得益于正确的选股策略大幅跑赢大市。”李涛表示,预期下半年内地资本市场会出现阶段性机遇,但太平更看重投资的效率,不主张“大进大出”,更会即时兑现部分浮盈。
细看太平保险的投资组合,股本证券的占比尽管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8个百分点,但整体5.5%的比例仍远低于平安、国寿等行业龙头。债券投资则从58.3%降至52%,债权类产品占比18%,其中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各占4.3%和1.6%。
就在2天前,中国平安公布的业绩中,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减值按年增长6倍至76亿元,管理层解释是因为一些银行股持仓达到了会计计提的期限。对此,李涛表示,太平目前没有出现任何资产减值,甚至还有正回拨。
一位接近太平的知情人士透露,太平人寿和太平养老所管理的保险资金巧妙避开了银行股“熊市”,成功挑选了多只高增长股票,更重要的是还及时变了现。
公开资料显示,太平系过去一年内从多只重仓的A股中退出,其中包括宝信软件、超华科技等;截至3月31日,太平人寿累计持有宏达高科4.03%的总股本,是该公司的第四大股东,该股从6月中旬至今上升幅度超过20%。
精品战略承接“三年再造”
业务方面,太平人寿透过代理人分销的保费由去年同期的140亿港元大幅增长43.3%至201亿港元。值得关注的是,期内每月人均产能为20642港元,按年飙升53%,但同期代理人数甚至还轻微减少至11.26万人。相比其他保险公司以人海战术换取保费增长的粗放模式,太平的增长质量更高。
而在银保渠道,得益于2012年开始推行的“总对总”战略,太平保险已先后和国有五大行和招商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银行销售网点全国超过2万个。与平安、国寿和行业龙头银保渠道不断下滑形成鲜明对比,太平银保渠道上半年首年期缴保费同比大增51.8%。
太平风险管理及精算部总经理于晓东表示,除了五大行,未来会寻求与更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更广泛的战略合作关系,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的利润率高达32%,在上半年超额完成趸缴(一次性)保费任务的情况下,下半年会转而追求银保期缴销售的大幅增长,预期个险期缴销售也会明显改善。
“不图最大,但求最好。”鉴于良好的增长势头,2012年提出的“三年再造”目标有望超额完成,太平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劲夫表示,完成量化指标后,太平会追求“稳健、创新和可持续”的精品战略。
具体到创新层面,太平计划针对45家大型央企和公司集团的“总对总”客户开发局域网销售平台,同时聚集上千万客户。李劲夫透露,太平正在开发P2P互联网金融平台,并不断完善对外网销的电商平台。(编辑 于晓娜)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