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9日出席新供给2049战略圆桌时表示,要解决旧常态体制下宏观调控模式的弊端,应启动相应的改革,至少应该包括:放宽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建立和参考“财政脉搏”指标来减少财政顺周期调控的倾向;改革地方干部考核体制;引入市场化的国企经理人选拔制度;建立一系列硬化地方政府和国企预算约束的新机制等方面。
马骏还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应该从保GDP增长逐步过渡到保证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即保证均衡的失业率,这也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将逐步超越对GDP的关注的必然趋势。
他认为应尽量避免刺激的“后遗症”,他称,“以往实行了大力度的刺激政策之后,往往带来如下后遗症:一是杠杆率上升过快带来金融风险;二是经济结构重型化和国企化。所谓重型化就是搞了大量的铁公基投资以后,许多资金流向基建、地产、重化工业,导致经济结构进一步扭曲,包括投资占经济的比重上升、污染更加严重、国进民退加剧等;三是产能过剩严重。”
马骏表示,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潜在增长率肯定处于“下台阶”的过程,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治理环境而导致的成本上升,消费者偏好转向服务业带来的生产率下降等。“模型预计,至203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会在2013年的基础上下降10%左右。”马骏说,过去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稳定劳动力市场。这个判断的前提是,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之间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在劳动力供给趋势出现结构性变化的特殊阶段,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就业率的趋势可以是背道而驰的。
马骏指出,与去年下半年相比,今年前几个月的经济增长在减速,但人社部公布的“求人倍率”表明劳动力市场的劳力紧缺程度的指标)却显示出劳动力市场更加供不应求,意味着失业率在下降。他认为,如果政府的调控目标是就业水平则应该更多支持消费、中小企业、服务业。“虽然这对GDP增长的提升不太明显,但能创造更多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