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华仪电气跨界新兵 环保业务布局再下一城
高压电气业务 2013 年完成产品线梳理和营销布局,两网市场的开拓和产能的释放将提升公司未来盈利空间
2013 年是公司高压电气业务的产品线梳理和营销布局的一年,特别是在去年公司获得国家电网 6 种产品的资质认证,同时进入国家电网 B 类供货商名单,为公司后续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中标奠定基础。从公司参与国家电网今年第一批农配网招标来看,公司一次性中标近 2 亿元,远超出市场预期。由于公司高压电气产品主要面向配网领域,未来随着国家电网配网投资的增加以及城镇化建设、轨道交通建设等对配网建设提速的推动,公司的高压电气业务未来几年估计保持 30%以上的复合增长。
公司目前估值合理,风电行业回暖确认、后续风电扶持政策出台以及业绩大幅反转落实将是公司股价的重要驱动因素,而公司环保业务落地和订单获取将有效提升公司估值。
公司是典型的反转+转型的公司,2014 年一季度业绩 10 倍以上的大幅预增以及中报预计的 15 倍以上增长奠定了公司全年业绩反转的基础,后续随着风电订单和收入的进一步放量以及公司高压电气业务的大幅增加,公司业绩有望呈现数倍增长。2014 年是公司环保业务布局年和落地年,公司 2014 年将有望依托于 VIVIRAD的技术平台、与北京佳润洁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博汇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以及后续可能的外延式扩张,借助于浙江“五水共治”的实施快速获得环保业务落地,后续订单落实和外延扩张将成为公司环保业务转型的重要推动。综合估算公司 2014-2015 年 EPS 分别为 0.44、0.77,对应的 PE 20.8、12.7 倍,维持公司“强烈推荐”评级,目标价 15-18 元。
1。自贸区给公司贸易带来战略性机会
公司贸易业务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强,物流部分自己做,部分协作。公司目前铁矿石、汽车业务、煤炭和纺织等业务的经营业绩稳步提高。目前公司出口美国轮胎居全国第三,今后有信心做到全国第一,在国际上抢日本人市场。公司在贸易业务中通过期货、小额贷等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的支持,已形成全产业链利润的轻资产运营盈利模式。目前公司已形成供应链管理、房地产经营、金融服务三大主营业务。据了解,福建自贸区主打对台自由贸易,总申报面积为644.2 平方公里。其中,厦门申报面积为155.12 平方公里,厦门市申报范围涵盖象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海沧保税港区、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及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公司已在上海、广州、天津、成都、香港、台湾、美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设有区域公司或办事处,形成了辐射国内主要经济区域及重要海外市场的购销渠道和营销网络。公司在对外贸易中已积累大量的实际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经验,厦门自贸区的建立一方面将给公司的贸易业务带来战略性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公司也将给自贸区提供许多成功的经验。
根据《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厦漳泉三市计划利用2011 年到2020 年的10 年时间,共同建设一个核心区面积达7772 平方公里的大都市区。这一面积比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面积还大,相当于7 个香港的大小。厦漳泉一体化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地理位置上厦门都处重要地位,厦漳泉一体化将大大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公司将在区域发展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2013 年公司与厦门港务、象屿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合资设立的“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登记手续并正式成立运营,物流业务将是将来自贸区的一个主要受益者和承担者,公司已深度布局自贸区将迎来很好的战略性发展机会。公司结合贸易业务也在扩大电子商务业务,为公司做大做强打下基础。目前供应链业务保持较好增长,我们预计公司上半年仍可保持2013 年二位数的增长。
2。金融服务已逐渐上升为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
近年公司产业群业务不断加大,已成为公司新盈利业务的基础。在公司产业群业务中,金融服务已逐渐上升为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公司的国贸期货以期货经纪为平台,拥有经纪及资产管理牌照,拥有较强的资管业务和产业客户服务能力。实现多点盈利,并增强融资、筹资能力和金融衍生品对冲最大化地回避风险。
随着能源及金融领域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化,我国建立原油期货市场的条件将逐渐成熟。2013 年11 月13 日,经营业务包括组织原油、天然气、石化产品等能源类衍生品上市交易在内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落户上海自贸区;12 月2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指出,上海自贸区要着力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领域改革试点。中国原油期货已然近在眼前,公司期货业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另外公司还有金海峡担保、金宝闰担保、金海峡典当三家公司,在厦门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公司的金融服务在未来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3。房地产业务稳健发展
公司的房地产是厦门第一家拥有自我品牌的房地产公司,目前在厦门、芜湖、合肥、南昌等地区开发了一系列以“国贸”冠名的房地产精品项目。上半年公司在合肥、芜湖和厦门的项目销售通畅,南昌阳光5 月份销售还是很不错,天琴湾产品把市场打开了。目前公司开发资源充足并且现金流好,下半年仍将适时稳健地寻找拿地机会。
结论:
自贸区给公司贸易带来战略性机会,金融服务已逐渐上升为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房地产业务稳健发展。厦门自贸区的建立将给公司的贸易业务带来战略性的发展机会。我们预计公司2014-2016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11.93 亿元、735.87 亿元和890.41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0.53 元、0.61 元和0.78 元,对应PE 分别为9.17,7.99 和6.22,维持公司“推荐”评级,给予6 个月的目标价6.6 元
1、中国玻纤是玻璃纤维生产龙头企业
中国玻纤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玻纤”)是我国乃至全球玻璃纤维生产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6日,原名中国化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初期以玻璃纤维及其制品、PVC卷材地板、PVC给排水管材管件和电缆保护套管等多种化学建材的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后将玻璃纤维业务设定为战略发展的重点,对PVC卷材、管材等资产业务进行剥离,更名为“中国玻纤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目前玻璃纤维产能111.5万吨,产量居世界第一,产品以玻璃纤维粗纱为主,品种规格齐全,同时涉及少量粗、细纱深加工产品生产。公司股票于1999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总股本 8.73亿股,流通股6.41亿股。
1.1、公司主营业务简介
玻璃纤维是用熔融玻璃制成的极细纤维,可广泛应用于增强复合材料、绝缘、过滤等领域。玻璃纤维产业链可简单分为玻璃纤维纱生产和玻纤制品加工两大主要环节,其上游主要为采掘、矿石加工和化工原料等产业;下游为建筑建材、航天交运、电子电器、工业、环保等多个产业。
中国玻纤的主营业务即为玻璃纤维及制品的制造和销售,玻纤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90%以上,其他业务涉及建材贸易、技术咨询、家居市场运营等,但营收占比很小。而公司的玻璃纤维业务中粗纱销售约占90%,玻纤毡、织物等制品销售占比不到10%.
公司的主要产品玻璃纤维粗纱受到下游建筑、房地产、汽车、工业等应用领域景气度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因此公司业绩受到经济周期影响较为显着。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刺激,公司业绩在09-10年出现“V”型走势。随后随着欧债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在11-13年延续较低迷态势,中国玻纤主业也经历了持续两年多的低迷期。在这过程中,公司收购了巨石49%股权(2011年8月)、向上游延伸产业链(12、13年分两次全资收购金石、磊石两家上游企业)、同时积极降能耗提效率、调整产品结构等,减缓了周期下行过程中公司整体业绩的波动,提升产品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2012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51.03亿元,同比增长 1.28%,实现净利润2.74亿元,同比下降6.20%;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52.10亿元,同比增长2.09%,实现净利润3.19亿元,同比增长16.39%(扣非后净利润同比下降34.88%)。
1.2、公司股本结构
中国玻纤的控股股东为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公司32.79%的股份),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振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公司20.68%的股权,为中国玻纤的第二大股东。中国玻纤核心玻璃纤维业务主要通过全资子公司浙江巨石集团有限公司开展,而其他包括建材贸易、市场经营、技术咨询等业务则主要由控股子公司北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控股97.22%)开展经营。
中国玻纤的全资子公司巨石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玻璃纤维及制品的制造商,国内在浙江桐乡本部、四川成都、江西九江设有三个生产基地,产能分别为61.5万吨、 21万吨和17万吨,此外,子公司巨石攀登(桐乡)有4万吨电子纱和1.5亿米电子布产能,合计产能103.5万吨(详见表8)。公司玻璃纤维年产销量 80-90万吨,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巨石在全球设有销售公司,玻纤产品远销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等地,产品出口比例约占45%。此外随着海外贸易保护日益加剧,巨石集团积极在埃及等地布局生产基地,为进一步打开全球市场作好准备。
3、中国玻纤稳居龙头,竞争优势显着
3.1、规模优势突出,成本控制能力全球领先
中国玻纤的玻璃纤维产能国内最大,年产销量全球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20%左右,在国内玻璃纤维制造业中稳居龙头老大的地位。子公司巨石集团在浙江桐乡、江西九江、四川成都均设有生产基地,在海外,南非和埃及也有一定产能布局,是一家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玻璃纤维生产企业。
目前公司在国内产能103.5万吨(后期技改完成后达到105.5万吨),占到国内产能的三分之一,规模优势显着。其国内竞争对手主要为泰山玻纤和重庆国际,两家合计约占总产能三分之一;而其他企业在规模和实力上均暂无法与上述三家匹敌,中国玻纤在国内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均遥遥领先,龙头地位较为稳固。
公司通过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革新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降低成本,形成领先的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
1)技术上,公司是首家采用纯氧、全氧燃烧技术的企业,采用该技术能够大大提升池窑天然气燃烧效率,大幅节约天然气用量,配合电助熔技术实现能源的最大利用效率;此外,公司也在不断通过自主创新如对池窑结构改造等,降低生产成本。
2)规模上,由于公司生产规模大,在原料采购方面有较强的议价能力;玻璃纤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一定数量的废丝,公司在桐乡和九江分别建成3.5万吨和2 万吨环保线,以各生产线的废丝为原料进行生产,降低了物料的成本;公司建设单线8万吨、12万吨的大型池窑能够有效降低固定成本。
3)管理上,子公司巨石集团(前身为桐乡玻璃纤维厂)作为经营了30多年的老牌玻纤企业,在生产运作、员工管理上累积了丰富的经营,通过扁平化的管理制度和合理员工排班,有效提高工人的效率,巨石工人的人均年产量比行业平均高50~60%,降低了人工成本。
4)产业链上,公司不断寻求产业链的延伸,向上游发展至池窑设备、矿石、石粉加工等领域,实现成本降低和利润增厚;向下游有选择的发展制品,提升制品比例,提高产品附加值。
通过上述方面,中国玻纤在国内乃至全球具备了领先的成本优势和产品盈利能力。单吨玻纤纱(普通纱)平均成本已经降至3800元/吨以下,且仍呈下降趋势;公司产品的平均毛利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十个点以上,在2013年全行业亏损的背景下,公司仍有盈利,有效助其抵御玻纤行业周期波动的风险,而在行业周期向上的过程中,公司该优势也将助力其获得更大收益。
3.2、全球布局,推进海外市场开拓
中国玻纤的产品全球销售,出口量占到一半以上;而随着近年国内市场的加快发展,公司加强了中国市场开拓力度,2013年内销比例显着提升,内销销售额占到总销售额的55%左右。公司产品的出口地主要为美国、中东、欧洲、亚太地区,其中亚太地区仍为公司主要出口目的地,美国市场出口额约占到公司出口总额 20%,中东地区近年由于管罐需求增速较大,出口额也不断提升,而欧洲市场由于反倾销等影响需求有所下降,目前销售额降至出口总额的11%左右。
中国玻纤建有完善的玻璃纤维纱销售网络,国内市场上,子公司巨石集团下设五个片区(江苏区、华东区、华南区、华北区、西南西北区),直接与下游制品公司对接,实现完全直销;而国际市场上,公司分别在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南非、印度等近十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贸易分公司,遍布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直销和经销兼而有之,目前直销比例达到50%以上,且通过近年拓展直销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2011年,公司以1800万美元收购公司玻纤产品在美国的独家代理商 Gibson公司的股东Faithrich公司,实现对Gibson公司的控制。美国Gibson公司在全美设有多个分公司,销售网络较为成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巨石集团产品在北美地区的市场份额,缓解中间商对行业需求波动的放大。
此外,为了应对海外对中国玻璃纤维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 (详见表7)以及美国页岩气革命推动的能源格局变化,公司积极推动海外生产布局,建立全球的生产基地,这利于公司突破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降低原料和物流的成本,真正迈向国际化。2013年底,公司在埃及工厂的8万吨产能正式点火投产,这是公司首个独资建设的境外工程项目。埃及工厂主要面向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欧洲市场,其投产运行将有效规避贸易摩擦,推动欧洲市场销售增长。此外,2012年10月,公司公告拟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设立巨石美国并建设年产10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该项目还在论证过程中,若推进实施可望利用当地廉价能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在美洲市场的竞争力。
3.3、技术实力强,差异化品种带动增长
我国玻璃纤维纱制造业在大宗品类上已经实现“做大”,未来主要1)向着高性能、特殊化玻纤纱品种发展,实现“做强”;2)不断开拓下游应用,向国外企业的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而这与公司“四化”战略中的“产品高端化,产业集成化”相吻合(另两化为“布局国际化”和“市场全球化”)。中国玻纤注重研发创新,在高性能玻璃纤维品种开发上走在国内前列。公司不断调节产品结构,提升差异化率,带动销售,目前毛利率水平较高的短切纱、热塑性塑料用纱和风电用纱等差异化品种已经占到公司总销售量的一半。高附加值品种占比提升也是公司在行业低迷期保持较高盈利水平的另一重要原因。
此外,公司积极延伸产业链,2012年6月和2013年8月公司收购了上游桐乡金石贵金属设备有限公司,桐乡磊石微粉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向下游发展制品,主要产品包括短切原丝毡、连续毡、方格布、电子毡等,制品的销售收入占比逐步提升,销量占比接近10%.
正如前文分析,中国玻璃纤维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传统应用领域和大宗规格产品发展渐渐成熟,需求增速趋缓;而高端应用领域和新的下游应用开拓将引领市场增长。中国玻纤是国内少数具备开发高端玻璃纤维产品和复合材料能力的企业,公司顺应市场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向上游原料、设备领域发展降低成本,向高性能产品和制品发展推动销量和附加值的提升,我们预计公司在未来仍将维持远高于行业平均的盈利水平,同时在销售增速上高于行业平均。
3.4、公司现金流情况良好,负债率可望逐步降低
玻璃纤维行业池窑产能建设具有高资本投入的属性,公司在前期利用自身融资能力的优势,实现快速扩张,迅速抢占市场,发展成为国内最大、世界前列的玻纤生产企业,而这一过程中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近年行业发展格局趋于稳定,公司投资性现金流流出将趋于平缓,而经营性现金流情况良好,资产负债率稳定在80%左右。
2012年公司发行了13.96亿公司债(票面利率5.56%),降低了融资平均成本,后续公司仍将继续推进债务结构调整,同时经营性现金流可望随着行业景气的恢复改善而进一步好转,公司资产负债率有望逐步降低,偿债能力得到回升。
投资建议
中国玻纤是国内玻纤行业的龙头企业,目前总产能111.5万吨,2014年初以来公司销售形势良好,库存水平有显着降低。相比同类企业,公司在成本控制、产品品质等方面具备较强优势,盈利能力行业领先。伴随玻纤行业景气持续好转,公司业绩具备较大改善空间,具备较强的业绩弹性(假设成本费用不变,玻纤均价每上涨100元/吨,公司EPS约提高0.08元)。我们预计公司2014~2016年EPS为0.53、0.80和0.93元,对应PE分别为 16.4、10.8和9.3倍,重申“增持”的投资评级。
1.锚链行业绝对龙头
世界锚链龙头企业。公司是世界锚链行业内最大的、专业化从事船用锚链和海洋系泊的生产企业,主导产品为直径 12.5mm-152mm的M2、M3船用锚链和附件以及直径50mm-157mm的R3、R3s、R4、R4s和R5海洋平台系泊链及其配套附件。同时公司也是中国海军锚链的主要供应商、多个国外海军的供应商,显示公司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领先地位。
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公司锚链年产能20万吨,世界产能第一。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占国内市场的59%(含正茂集团),遥遥领先于第二名;从全球市占率来看,公司占33%(含正茂集团)。同时从竞争对手来看,公司的竞争对手主要是瑞典、西班牙、韩国和日本的企业。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主要受造船和海工市场影响。由于公司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尤其是船用锚链全球市占有率达到33%,所以公司的船用锚链收入和造船市场的波动息息相关。同时公司积极开拓海工市场,未来海工业务的进展情况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利润增速。
2.造船:市场恢复,有利于锚链盈利提升
全球新接订单走出低谷。2013年全球新接订单1.7亿DWT,同比增长211%,主要原因在于:新船价格已经处于谷底,大批船东趁此低价造船;船舶的燃效正成为新的关注点,节能环保型船舶需求日益扩大。进入2014年,1-6月份全球新接订单合计6181万DWT,相对于2013年同期减少11%。但我们认为造船行业已经走出最低谷,未来随着航运的逐渐恢复,新接订单有望维持在1亿DWT左右。
手持订单已经回升,年度预计交船量也开始回升。由于新接订单的回升,全球手持订单也由2013年年初的2.6亿DWT上升为目前的3.2亿DWT;同时从三大船型未来3年的交付计划来看,交付量也开始回升。
行业集中度提升,有利于优势配套企业。经历2008年以来的船市大萧条,尤其是2012年以后,船舶企业的经营压力较大。根据我们的草根调研,中国民营造船厂中三分之一破产、三分之一转型、三分之一维持,造船行业的集中度从2013年开始重新提升,这也有利于以龙头造船企业为主的船配企业。
船价回升,有利于船用锚链盈利能力触底。从2012年年底开始,船舶价格指数开始回升,2014年6月份散货船、油轮和集装箱船新船造价指数为137 点、164点和82点,同比回升13%、13%和11%。船价回升有利于造船企业的盈利回升,也有利于市场竞争格局优于造船行业的锚链企业盈利提升。
3.海工:市场持续活跃,公司新增长点
3.1海工市场活跃
海工市场活跃。整体来看,2013年海工装备市场相较2012年有所下滑,全球成交额为524亿美元,同比下滑了26%,但从历史金额来看,由于高油价的刺激,海洋油气开发深入推进,依然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在海工市场逆市而上,保持了稳定增长,2013年订单超过180亿美元,同比增长16%,约占世界市场的29.5%,超过新加坡居世界第二,而在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已跃居首位。
长期来看,海工仍然是热点。从全球市场来看,海工装备仍将延续稳步攀升的趋势,今年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预计支出723亿美元,这也意味着今年全球海工市场依然大有可为。从中国市场来看,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争取实现新增海上石油探明储量10~12亿吨,新增海上天然气探明储量4000亿~5000亿立方米,海上油气产量达到6000万吨油当量,因此长期看来,我国的海工市场仍将持续增长。
3.2公司海工系泊链领域形成优势
稳扎稳打,奠定基础。公司从2004年开始涉足海工系泊链领域;2005年至2007年R3、R4级系泊链获得了订单,但都是小项目、小业主;2008 年至2010年经历金融危机,系泊链订单几乎是零,但公司对系泊链持续研发;2011年海工市场恢复,公司开始收取国际订单。
品牌优势。公司已获得多家船企认证,具备完善的企业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船锚行业因认证手续复杂、门槛较高,具有一定的行业壁垒,公司已在这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信誉,在国外主内流船舶市场以及海洋工程项目上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已获得中海油、PETROBRAS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公司、SBM、TRANSOCEAN、 INTERMOOP、巴西TiroSidonLLC公司的大笔订单。
技术优势。公司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制造设备和检测设备,在原材料表面质量控制、焊接工艺参数优化、热处理工艺、试验和检测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具有多项核心工艺和技术,并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公司自主研发的超高强度R5系泊链产品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公司正在研发更高级别的R6系泊链,不断推进技术进步。
设备优势。公司大规格高强度R4系泊链项目的16号机组已进入试生产阶段,该机组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制链机组,设备已达到一流先进水平。
附件优势。公司已建成系泊链附件生产基地并已投入生产,初步摆脱了进口依赖,并可向系泊链附件以外的附件产品延伸。
认证优势。公司已获得APIQ1、HSE、ISO9001、(0HMS)GB/T28001、ISO14001、GJB9001B-2009、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DNV-QMS等相关质量、HSE及管理体系认可证书。在系泊链及其附件方面,公司获得了ABS、API、BV、CCS、DNV、 RMRS、NK、LR、GL、RINA等认可证书。2012年公司获得船级社137mmR5有档系泊链认可证书,2013年获得船级社137mmR5无档系泊链认可证书。
材料壁垒。公司与702所、上海宝钢成立R5系泊链材料攻关小组,成功研发出的超高强度R5海洋系泊链目前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宝钢拥有一项用钢发明专利,而公司拥有两项关于焊接和热处理的发明专利以及一项系泊锚链环横档的实用新型专利。
3.3扩产系泊链,打造增长新一级
海工项目进展良好,其中年产3万吨大规格高强度R4海洋系泊链建设项目已建设完毕,并进入试生产状态;年产3万吨大规格高强度R5海洋系泊链技术改造项目已完成附件部分,进入生产阶段,11#制链机组已建造完毕试生产,其余设备正在建造过程中,预计2015年3月完成项目。
开拓海工附件市场。2014年度公司计划在稳定船用锚链市场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海洋系泊链市场份额,利用16号机组的设备优势,抢占大规格高强度链条市场,并加大附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开辟系泊链附件及其他海工配套件市场,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
4.盈利预测与估值
4.1核心假设
1、船舶市场逐步恢复,公司船用锚链毛利率逐渐回升;2、公司海工扩产,产量逐渐增加;3、中技实业委托理财收回,坏账计提冲回。
4.2投资评级与估值
拐点出现,盈利大幅回升。受益于船舶市场恢复和公司在海工领域的积极拓展,考虑到公司在市场的占有率,我们预计公司2014年业绩将走出拐点,预估 2014年、2015年、201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7亿、21.9亿、25.6亿元,预估2014年、2015年、2016年净利润分别为1.74 亿、1.9亿、2.76亿元。和同行业公司相比,公司利润增长率较快,业绩提升超预期,我们预测2014、2015、2016年EPS分别为0.37、 0.41、0.59元,对应的PE分别为23倍、21倍和14倍。综合考虑同行业估值状况和公司走过拐点的判断,我们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5。核心假定的风险
我们的核心假定风险主要来自对船舶市场的判断。
--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原材料在公司产品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的风险;--汇率的风险:公司目前的国外销售收入占比较大,汇率变动对公司的业绩具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