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23日电(记者潘清、桑彤)根据证监会的安排,IPO重启后第二批共有12只新股获批发行,本周将有台城制药等9只新股扎堆网上申购,并一如既往地吸引着大批资金蜂拥而至。23日当天,沪深股市成交量接近2300亿元,显示大量资金转战一级市场。
在“扩容恐惧症”久治不愈的背景下,“炒新热”高烧不退折射着相关制度的缺漏。而“全民打新”的背后,股市生态存在着不小的隐忧。
“示范效应”引来资金疯狂打新
按照机构的预测,本周申购的新股冻结资金或高达近万亿元。这几乎相当于近期沪深股市3至4天的成交总额。
业界或许并未高估市场的打新热情。IPO二次重启后的首批10只新股网上申购冻结资金超过6600亿元。新股上市首日无一例外地遭遇“秒停”,这一表现,无疑为后续打新者提供了强烈的“示范效应”。
反观二级市场,截至7月22日,年内上证综指累计下跌近2%。2013年年报显示,沪深300指数成份股股息率为3.18%,沪深两市股息率最高的个股也不足14%。而按照业内人士的分析,高股息率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股价下跌的影响,因而与高收益之间并不能画等号。
“在二级市场难以产生财富效应的背景下,资金涌向一级市场变得顺理成章。”华鑫证券研究总监仇彦英说。
“新股热”折射相关制度缺漏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新股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12只新股2013年实现净利润较上年下降近9%,实现经营现金流下滑超过22%。其中中材节能2013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下滑超过三分之一。
然而,这个被媒体冠以“史上最差新股”恶名的群体,或依然不会改变被打新和炒新资金疯狂追逐的命运。从一级市场的“打新热”,到二级市场的“炒新热”。新股营造的热闹景象,折射着相关制度的诸多缺漏。
统计显示,此前上市的首轮新股平均市盈率为17.76倍,远低于年初发行的48只新股38.8倍的平均水平。
本轮新股的发行市盈率处在14.42倍至21.63倍区间。本轮12只新股中,有半数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而截至7月22日,深市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34.10倍和57.27倍。
如果说发行市盈率与板块平均估值之间的巨大落差,使得“打新热”成为必然,那么不合理的交易制度,则在很大程度上推升了“炒新热”。
6月中旬,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调整了新股上市首日交易机制,试图通过增加交易时间来遏制炒新。但从此后上市的10只新股首日表现来看,这一调整并未实现管理层的初衷。
从定价到交易,过度行政管制弱化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效果,使得市场化改革“原地踏步”,甚至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倒退”。除此以外,?a 中行鹿煞⑿兴捎玫氖兄瞪旯耗J揭苍獾搅耸谐〉闹室伞?!--page-->
“全民打新”威胁股市生态
尽管年中流动性紧张时点已过,尽管央行多举措呵护流动性,23日新股申购再度启动的当天,A股仍感受到了来自扩容的巨大压力。当天沪深股指分别收报2079.49点和7375.31点,仅较前一交易日微涨0.14%和0.04%。创业板指数则大跌2.73%。
对于A股而言,新股发行令资金面承压已成惯例。“扩容恐惧症”久治不愈。在此背景下,“全民打新”背后有着不小的隐忧。
自IPO重启以来,市值配售的机制约束,与新股高收益诱惑的交互作用,使得资金频繁在一、二级市场快速流动。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以创业板指数为例,今年以来其单日涨跌幅超过2%的交易日总数达到了35天,其中扩容因素可谓“功不可没”。
除了股市本身的运行规律外,股市生态面临的威胁同样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伴随“新股热”的高烧不退,打新几乎不再是无风险收益。一方面,中签率持续走低,意味着打新成本的不断升高。另一方面,不少股民不惜割肉“清仓打新”,“借钱打新”也非个别现象。截至7月22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高达4253亿元。
当对一级市场的投资变成了投机,当对新股成长性的良好预期异化成了“赌徒心态”,A股生态遭遇的伤害或难以弥合。这,无疑值得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市场各方认真反思。
作者:潘清 桑彤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