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7月20日电(记者 董小红、叶建平)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一所所学校投入使用,一家家企业机器飞转……
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启动一周年之际,记者重访灾区,感受这里的变化: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如今已经换新颜,重建项目已基本实现全面开工。灾区正插上梦想的翅膀,向着希望奋进。
民生优先:废墟上崛起新家园
走进宝兴县灵关镇大溪乡烟溪口村新村聚居点,一栋栋小楼错落有致。白色墙壁、灰色栏杆,在青山绿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秀丽。
32岁的村民陈宗强是村里的困难户,地震把他家的老房子震倒了。今年4月,陈宗强一家搬进了重建的新家。他给记者细细地算起了账:政府补贴3万多元,社会援助4万多元,自己贷款6万元……“我现在在县里打工。每天多干点,争取早点把钱还了。”
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坚持民生优先,城乡住房重建被摆在了重建任务的首位。早在今年春节前,芦山灾区600多名特殊困难群众就住进了保障房,4400多名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也通过党员干部帮扶、企业帮助、社会援助等方式全部搬进了新家。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灾区需要重建的94815户农房已全部开工,已建成67959户,占重建计划的71.64%;城镇住房重建也已全部开工,已完成3532套。
安全至上:地灾防治与汛期“赛跑”
泥石流、滑坡、崩塌……芦山地震使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猛增,遍布灾区山脉沟壑的30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着19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正值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进展如何?
冷木沟紧挨着宝兴县城,震后,省里迅速启动了冷木沟泥石流综合治理。17日,记者来到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做最后清理、收拾施工设备。8道拦砂坝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数十个用作保护沟内边坡、沟底河床的潜坎、潜坝已全部建成。该工程按50年一遇标准修建,一次最大可拦截近百万方物源量。
防范地质灾害被誉为灾后重建的“生命工程”。震后,为避免“二次受灾”,对于灾区居住点、公共设施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灾区坚持科学选址,避开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开泄洪通道。
灾区还全面完成群测群防预警体系的恢复重建。震后至今,灾区没有出现1起地质灾害群死群伤事件。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灾区185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项目已全部开工。
产业振兴:家门口实现“致富梦”
18日,芦山地震灾后重建首个重大项目—王老吉雅安生产基地竣工投产。该项目达产后,将解决3000多人就业。
雅安市地质条件复杂、产业基础薄弱,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震后,产业振兴成了一项重要内容,还专门设立了50亿元专项资金。
天全县南天新镇成立了现代农业科技园。走进这里,40岁的多功乡多功村村民李琼芬正在学习农业技术。她告诉记者,如今,在合作社干活,每月能挣20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不用再为生活发愁了。”
雅安市自然条件好,在重建中还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先行区。震后,荥经县龙苍沟镇正在打造特色森林旅游集镇,156户居民将吃上“旅游饭”。
“产业振兴已成为拉动灾后重建的重要引擎。”雅安市委书记叶壮说,雅安市正大力推进产业集中区建设,坚持“产村相融”,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灾区产业转型升级、群众就业增收和长远生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386个产业重建项目累计开工385个。
作者:董小红 叶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