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势力,谁也比不上好莱坞。于是李察基尔在1990年里的《风月俏佳人》还是一掷千金的并购专家;在21世纪就不幸的沦为套利交易员,虽也是风光无限,但到底抵挡不了“套利者必自毁”的主旋律,陷入一个死循环。
1990年正处于美国两次并购浪潮之间的黄金结点,各路人马粉墨登场,人头攒动,像卖白菜一样卖公司,以效率之名拆分整合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并购盛宴。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过剩产能不断淘汰和新兴产业竞争的白热化,我们显然站在中国式并购浪潮的始点上。风起云涌中,谁会是赢家?掮客?操盘手?还是在夜幕里巧笑倩兮的佳人?
【并购:生逢其时】
并购重组向来是A股市场的热门话题,而2014年更是堪称A股市场并购重组的大年,在今年股价累计涨幅超过200%的5支个股中,成飞集成(002190,股吧)申科股份(002633,股吧)以及世纪华通(002602,股吧)三支股票都涉足于并购重组的热潮之中。据统计,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已完成的人民币计价的再融资并购交易就高达558起,涉及金额2154亿元,高于历年来的平均水平,而证监会近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新规,则可能为上半年本已提速的并购重组热再次加温。
2014年7月11日,中国证监会就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次改革是贯彻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要求和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的具体举措,业界普遍认为其对促进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推动并购重组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猜谁来吃晚餐?】
券商投行无疑是该盛宴的分食者。目前国内券商投行在上市公司重组事项中多扮演着财务顾问的角色,主要提供的则是“通道”服务,这也导致投行提供的服务同质化异常严重。随着今后重组更加市场化,各种约束被解除,能提供创新服务的投行将更受欢迎,其也将在重组蛋糕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进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对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重组而言,标的资产所有者亦是重组盛宴的获益方。资产证券化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将“豆腐”卖出“肉价”。如果脱离资本市场,资产产权交易价格不会比净资产值高多少,但如果是通过重组的方式“装进”上市公司的话,情形就不一样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标的资产高溢价现象乃常态。而且,如果遭遇牛市行情等因素,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大幅上涨,标的资产所有者所持股份升值亦是巨大的,背后的利益不言而喻。
广大中小投资者无疑也是重组盛宴的参与者。在现实案例中,除了极个别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涉嫌重大利益输送,中小股东不欢迎外,绝大多数都会受到中小投资者的支持与追捧。毕竟,资产重组的背后,上市公司股价频频上演着“乌鸡变凤凰”的故事,投资者能从中获利。
市值管理方兴未艾。由于股改后,大股东成为市场参与主体,在大小非陆续解禁背景下,股东方存在做大市值的冲动。市值管理机构的出现,也令故事性和题材性的收购层出不穷。这也是并购浪潮的另一个催化剂。
【中国式并购故事】
A公司于两年前并购了B公司,AB两家公司都属于一个行业,并购之前竞争激烈,AB争相上市,B先申请,但因为这那的原因,A反而后发制人成功上市,成功夺得行业上市花魁。B也随后上市,但风头与市值均不及A。两家开始商量并购,于是A把B收购,B退市。
虽然对外说的是合并,但傻瓜才会相信这是合并,这是赤果果的收购。收购完成后,B公司创始人名义上在新公司待了一年,但基本上已经处于退休和三不管状态。A公司开始介入和整合B公司业务。
整合先从人员合并和精简开始,B公司高管陆续离职,部分职能部门合并,并按照A公司制度开始执行。AB两家公司从风格上均迥异,因此,整合的碰撞难免发生,A看不起B的人,B看不起A的人。AB部分员工表面上你好我好,但私下里都会大骂对方如何如何。
B公司创始人离职后,A派了一位职业经理人担任CEO,按照中国人办事抱团的习惯,新CEO空降后,带来了一大班自己的人马,将B公司不少人员架空,B公司几乎只存在壳,而神已不在。
近期新CEO主导的某活动,还是那些人,还是AB公司两家创始人聚首,但早已物是人非,影响力几乎消失殆尽。基本可以认定,B公司已明日黄花,凋零是迟早之事。
中国式的并购,不只是相互补充,而是消灭竞争对手。不是吸纳对方人才,而是想办法用自己的制度和价值观去洗对方的脑,如果无法共融,则采取轰走手段。
弱肉强食,这是丛林不二生存法则,存在即合理。
并购交易火爆增长的背景下,同时也变成了不少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产业政策阻碍和商业逻辑不足等因素导致中国企业的并购,10年来进步有限。
【机会与风险并存】
从投资机会角度,选择标的需要考量以下几个问题:1)并购标的是否有利于原有主业的竞争力提升,即所谓协同效应。是否有利于集中度提升(横向并购)还是能获取显著的成本优势(纵向并购)。2)手持现金是否充裕,并购资金来源是否依赖于再融资(如非公开增发等),若需再融资并购推进速度可能会偏慢。3)并购整合的管理难度。4)财务并购。收购标的协同效应较少,但每次收购能够实现业绩增厚。这需要判断后续收购的可持续性是否强,潜在收购标的数量是否多,否则公司在收购完成后的估值水平将出现下降。
我们需要观测的几个风险点包括:1)合规风险。特别对于混合并购,被收购标的与原有主业关联度不大,若在收购方案公开前投资,容易涉及内幕交易。2)原有业务基本面扎实程度。通常,并购预期能够推升估值水平,而原有业绩基本面出现下行风险时容易被忽略,这类并购一旦出现波折,股价会存在盈利和估值双杀的风险。3)警惕“形重于实”的财务并购。通过业绩对赌锁定二、三年内的业绩,而实质上业务整合缺乏协同效应,或者收购后对标的公司的管理层难以有效管控和激励的,往往会产生投资陷阱。
(责任编辑:HF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