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改革社保投资体制迫在眉睫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叶檀:改革社保投资体制迫在眉睫

加入日期:2014-6-30 7:32:24

  根据审计署的数据,从2010年到2013年,社保基金损失175亿元,主要来自三部分:利率损失、自营指数化投资损失与信托等损失。
  一些损失暗含寻租阴影,尤其是利率与信托两方面,损失匪夷所思。据报道,2011年3月底,社保基金与4家银行达成固定利率存款协议,在央行加息后社保基金存款协议仍维持原商定利率;2012年3月~4月间,社保基金又与3家银行达成固定利率存款协议,在央行当年6月降息后3家银行提出降息要求,社保基金于是调低了某两大行协议存款的利率,从而导致利息收入减少1.65亿元。2013年,社保基金财务部在研究拟定协议存款方案时,少收利息380万元。有没有社保基金人员慷基金之慨发自己之财,值得认真核查,否则上述做法违背起码的经济学规律与人性规律。
  信托用途同样不堪检验,抽查社保基金15个使用信托贷款的项目,就有6个项目的用款单位未按指定用途使用信托资金,涉及金额14.20亿元,这些资金被用于信托贷款合同之外的项目或归还银行贷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对外出借等。
  其他损失与能力、自肥有关。如减持H股收入获得的港元资金没有及时结转汇导致汇兑损失,这可以说是对汇率市场判断不准所致,如果在今年美元、港币上涨期抛售,或可挽回损失。令人不解的是,社保基金坚持自营也即直接投资,而非被市场证明有效的委托投资,由社保基金人员下场充当运动员,投资盈亏只能自己吃进。此次自营指数化投资亏损69.53亿元,其中2013年亏损14.7亿元,审计署指出,“原因在于社保基金在A股结构日趋多元的情况下,仍采取自营方式进行指数化投资,令投资的标的指数范围较窄,最终导致亏损。”
  顶着社保的名义,公共资源不断注入社保之池。2012年10月24日,时任国资委主任王勇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说,截至2011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已划归社保基金国有股权2119亿元,占全部社保基金财政性收入的43.1%。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20年提高至30%”,一头是源源不断以公益的名义向社保输血,另一头则是泥沙俱下,公私不分,再多的公共资源都填入了无底洞。没有完善的常规监管体制,这一现象必然会在社保基金重演。
  社保基金内部的结构也有极大问题。任何裁判员与运动员两者集于一身的市场,必然是个效率低下、规则不公的坏市场。
  社保基金如果是监管者,就必须采用委托投资的方式,由社保基金监督投资者,由审计署监督社保基金,董事会、监事会、投资机构的关系才能理顺。而各地的社保基金是地方政府篮子里的菜,全国社保基金逐渐舍弃了全球选秀、由有能力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的方式,自营投资越来越多,难道社保基金想摆脱专业投资的束缚,在自己的篮子里天马行空地投资?根据社保基金2012年报数据,社保基金会直接投资资产占比58.83%,委托投资资产占比41.17%。因此,建立管理有序的社保投资体制,改变市场各种角色不分的情况,迫在眉睫。
  有人常以社保收益率不低为托词为社保辩护,截至2012年底,基金自成立以来的累计投资收益额3492.45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8.29%。审计报告也显示,2013年,基金投资收益685.87亿元,收益率为6.2%。一个拥有大规模划拨股份的机构如果没有6%以上的收益率,那简直令人难以理解。即使什么也不干,放在银行理财,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获得8%左右的收益率也是可以预期的。
  社保基金虽然不会分到个人手上,却是中国养老业的定心锚,如今这个锚越来越轻,中国的养老之舟也就只能四处漂流,到时候免不了病急乱投医。(每日经济新闻)

编辑: 来源:□.叶.檀《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