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怒”抓政策落地 央行释放3000亿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李克强“怒”抓政策落地 央行释放3000亿

加入日期:2014-6-3 8:28:3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中南海怒抓政策落地 李克强斥为官不为
  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加大 专家预测释放资金3000亿
  市场错愕声中加码发力定 向降准再度出征政策逻辑
  货币政策近期不会整体放松 加大定向降准非全面放松
  余丰慧:定向降准须管住那些乱伸的手
  周俊生:定向降准的背后是资源错配
  降准无悬念定向赢得先手
  水皮:要想有400点以上反转 标志性事件就是降准

  中南海“怒”抓政策落地 李克强斥“为官不为”
  为抓政策落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怒了”。
  “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李克强说到这儿加重了语气,“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这段细节描写,来自中国政府网发布的一篇题为《李克强: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的文章。
  一名接近高层,并曾任国务院督查组成员的人士昨日在接受采访时称,李总理为政策落实不到位已经“拍了桌子”,并多次强调要下大力气整治。“这不仅仅是本届政府的难题,‘政策不出中南海’的说法早就存在。”他感叹道。
  李克强5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部署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决定对国务院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
  一路追到基层
  就在此前一周的常务会上,李克强也严词“抓落实”。
  他问道:“在座的各部委,国务院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了没有?你们各自的责任履行了没有?”“各位,你们要‘守土有责’啊!”
  政策落实得如何?一名部委官员曾对本报描述称“艰难推进中”。“涉及垄断利益和地方政府利益的部分最难推行。”
  5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重点针对落实进展缓慢的,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打通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消除影响政策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
  会议要求,这次督察,既有各级政府的自查与实地检查,又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既督地方,也督部门。国务院将派出督查组,对落实不力的严肃问责。
  李克强说:“文件既然发出来了,就要一路追到基层,让它落地生根。”
  李克强特别强调要对中介服务加强管理。他说,一些中介服务是纯市场行为,与政府无关,对于这些服务企业,要放开市场和价格管理。但还有一些中介服务组织,“和政府一些部门绑在了一起”,对此,要坚决“切割干净”。
  “有些地方,在前置审批前需要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来办理,不通过中介交钱,审批就批不下来。而这些中介服务机构,说白了就是吃‘行政饭’。”
  督查组四大工作
  政策出台与最终被“束之高阁”,成为“中南海”的心病。
  究其原因,前述部委官员昨日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政策从‘出海’开始要面临各个部委的博弈,接着是相关利益集团的公关,再往下还有地方政府因为自身利益等问题的抵触和不作为。”
  前述接近高层人士介绍,国务院督查组派驻地方后工作内容分为四大类:首先与当地政府领导进行座谈;其次与各地有代表性的企业座谈;此后与群众进行座谈;最后会对代表性的项目或机构进行考察。
  根据督查政策内容的不同,上述行程会有调整。此外,本报记者还了解到,督查小组通常由各部委领导领衔。
  在层层落实的督促政策之外,新一届政府强调“有督促还要有检查”。李克强曾强调,各部门都要逐一对照要求,搞好自查自纠,接受上级督查。国务院将在适当的时候派出督查组,对成效明显的经验要及时推广,对工作开展不力的要进行问责,以推动职能转变、工作的深化。
  地方喊冤“一刀切”
  对于“政策不出中南海”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的政绩思维和不作为。
  一位地方发改委人士昨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冤”。他说,的确有不少地方存在因为利益而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这首先是体制上存在缺陷,让地方有了找对策的可能,而更重要的是,中央“一刀切”的政策未必都适用。
  “举个例子,很多我们表示要‘限制’的领域,在很多西部地区发展并不成熟,发展上升期这些地方如何会心甘情愿‘受限’。”
  “国家宏观战略的实施是必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对本报称,将政策有效落实到位将决定着改革是否能真正见效。
  前述政府官员也认为,地域差异并不能成为政策难以落实的原因。“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简政放权的落实,这些问题也会逐步解决。”(第.一.财.经.日.报)

 


  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加大 专家预测释放资金3000亿
  端午节前夕,“定向降准”扩围的消息令金融市场充满了躁动,货币政策会否“由点到面”全面宽松引发广泛争议。
  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会议明确,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对记者表示,本次“定向降准”范围加入小微企业,针对性强,加上4月县域机构“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预计释放资金规模会达3000亿元。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定向降准”会否演变为全面降准引发市场广泛争议,不少机构纷纷喊话央行全面宽松。但接受本报采访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全面降准仍需更多数据支撑。
  “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并不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取向的改变。”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日前解释说,“央行会从整体上权衡考虑,将运用各种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保持货币市场稳定运行。”
  专家预测释放资金3000亿
  5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
  对于本次“定向降准”,纪志宏解释说:“‘定向降准’属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正向激励举措,与‘全面降准’相比,它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将金融资源更好地投放到‘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
  “本次国务院会议的内容实际上是之前政策的延续。”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对记者表示,原先是对县域的农村金融机构降准,这次“定向降准”的范围有所扩大。
  从2012年5月18日降准50个基点以来,央行再无全面调整利率和存准率政策。今年4月25日,央行下调了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还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举被市场称为“定向降准”。
  当时央行宣布,从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6%和14%的准备金率,其中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考核达标的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5%和13%的准备金率。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本报表示,因为国务院暂未确定本次“定向降准”的幅度,预计会针对不同机构情况进行区别性“定向降准”,下调区间预计在0.5~1个百分点。
  对于本次“定向降准”,宗良表示,“三农”和小微企业目前资金面比较紧,加大降准力度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有一定的资金量才会有效果,本次加入了小微企业,释放的资金应该要比上一次大。”
  据宗良估计,现在中国约有100万亿的存款,从全面降准的总量测算,如果降低0.5个百分点,释放的资金量约为5000亿。“现在‘定向降准’幅度没定,但是针对性强,可以降低的幅度会大一些。”宗良认为,本次“定向降准”加入了小微企业,释放资金预计会超过1000亿,加上4月县域“定向降准”,综合效果看,几乎可以达到3000亿资金量的释放。
  全面降准可能性不大
  由于连月来经济数据不佳,放松货币支持增长的呼声再起,多家机构甚至呼吁央行全面降准,但反对者亦大有人在。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尽管经济增长不断放缓,通货紧缩的风险不断上升,中国企业所面临的融资成本仍然一直处于高位。因此,相对经济基本面而言,中国的货币政策可能已经过于紧缩。
  光大证券的一份分析报告则称,“定向降准”或演变为隐性全面降准。降准对象从之前的县域银行扩大至整个银行业,并且政策支持对象从“三农”和小微企业扩展到了其他领域,这个提法给了降准相当大的灵活度。如果央行不能利用这次机会明显放松实体经济的融资约束,接下来必然会促使国务院出台显性的全面降准。
  但官方近期的表态仍在强调宏观调控的定力。
  央行行长周小川上月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宏观调控要有定力,不会采取所谓大规模刺激政策。
  就在不久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也曾对包括本报在内的少数几家媒体表示,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对冲高额外汇占款的工具,存准率的调整会引起较大震动;而我国外汇占款数额巨大,降准吐出的头寸会对市场产生较大冲击,所以央行不会轻易全面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另一方面,民生证券、海通证券、安信证券等机构也认为,所谓政策微调,并不意味着启用全面降准工具。
  “强调‘定向降准’则意味着‘全面降准’的可能性有所下降。‘定向降准’与再贷款都属于调结构范畴,有利于让银行的信贷投放更具针对性。”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正生说。
  宗良对本报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面降准可能性不大。一方面央行有一定的犹豫,业界也担心总体降准可能带来一定副作用。目前来说,“定向降准”可以起到调结构的作用,哪一块是短板就调整哪里。
  业内普遍认为,关于未来“定向降准”的具体措施会在6月出台。中国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中心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李志强对本报表示,6月会出台相关政策,可以预计“定向降准”不太可能针对大银行,甚至也不会针对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可能会针对一些政策性的银行。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就当前金融形势对记者表示,当前金融和经济的背离突出显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金融市场价格利率走低,一般贷款价格没有有效降低;第二,总量资金并不紧张,但部分领域融资难问题一直有待解决。这两个问题,通过全面降准“大水漫灌”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有效解决,所以才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定向降准”。
  李慧勇认为,全面降准短期内难以看到。因为全面降准是宏观政策的大方针,只有目前经济政策作用无效或作用小,才有可能进行全面降准。因为货币政策效果一般有3个月滞后期,3个月之后,可以观察三季度经济数据。(第.一.财.经.日.报)
  

 

  市场错愕声中加码发力 定向降准再度出征政策逻辑
  距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仅一个多月,“定向降准”的力度再度加大。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定向降准主要目的在于配合结构调整的需求,因而定向对“三农”和小微这两类实体经济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政策方面的倾斜,本质为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此举并不意味着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加大,也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
  “定向降准”范围扩大
  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
  与上一次的“定向降准”相比,此次“定向降准”的结构、导向政策更加明确,因而范围也有所扩大。除上一次的专项支持“三农”外,此次将支持的范围扩大至“三农”和小微企业。另一个范围上的调整是,有“定向降准”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再限于“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凡是“三农”、小微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均有可能享受“定向降准”的优惠政策。这意味着,像农行这种专注于“三农”金融服务的银行,以及农信社等机构,未来获得“定向降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不过,对于具体哪些银行能够成为二次“定向降准”的获益者,目前还没有确定名单。按照上一次的进程,在4月16日宣布“定向降准”计划后,央行于4月25日就宣布了最终的“定向降准”方案,时间仅相隔一周。因而,业内人士预计具体的“标准”及名单,也有望在不久后就会出台。
  可以确定的是,政策不是普惠性的,不可能扩大到所有银行。否则“定向”的意义就不存在了。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明确表示,对于虽在县域,但主要信贷都投向大企业、非农领域的银行,是不会享受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央行也将加强对这些信贷投向的监测,加强考核和引导。
  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
  在首次“定向降准”政策出台后,市场上就不断预期央行的下一次行动会是全面降准。所以在5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再次“定向降准”后,有分析师将其解读为政策的“转向”或者“微刺激”。显然,此次政策的初衷与这种预期并不完全相符。至少,在很多人看来,连续两次的“定向降准”更多是属于结构性的政策。
  纪志宏表示,此次“定向降准”主要是“总量稳定、优化结构、疏通‘三农’、小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它的作用是使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的可用资金增加。对“三农”和小微的贷款达到一定比例,可以享受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等于是通过加强考核、监测来引导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向到这些领域。这些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低一些,其财务成本、资金可用的量也会加大。这些都是正向的激励措施,激励商业银行往这样的方向去投入。从这个角度上说,“定向降准”主要是疏通了政策的传导渠道。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当前经济平稳运行、但下行压力仍较大的情况下,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用调结构的办法,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因而,此次“定向降准”是将“调结构”与“稳增长”的结合,不能将其简单定义为“微刺激”,与上一次的“定向降准”一样,均属于政策的预调微调。同时,连续两个月的“定向降准”政策也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转向。
  央行相关人士也表示,会整体考虑“定向降准”对流动性和货币市场的影响。“总体保持流动性的平稳和货币市场的基本稳定,这是总体的原则。”纪志宏说。此外,影响流动性的因素比较多,央行会在货币政策工具之间进行搭配组合,以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多角度降低融资成本
  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也是此次常务会议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与“定向降准”一样,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会议提出要规范同业、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业务,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过桥”环节,缩短融资链条。据了解,部分同业业务为了绕开监管,会把交易结构设计得非常复杂,将交易链条人为拉长,参与这些交易链条的中介机构,都要从中获得收益,这使得从资金的提供者到资金的需求者这个链条的传导过程中,价格会一再被抬升,企业付出了虚高的成本。而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样的交易过于复杂,交易链条过长,不仅蕴含了金融风险,也损害了银行合规经营的文化。
  据介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直是银监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其也对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张晓朴介绍说,从总体上看,今年以来企业融资成本已趋于稳定甚至略有下降,但跟前两年比还是偏高。张晓朴分析,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短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利率中枢的上移,中长期则会有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其次,贷款之外的融资中介环节,如担保、抵押品评估等环节,目前收费偏高,不透明;此外,随着企业盈利的下滑,企业自身现金流较为紧张,更多使用外部融资,其财务压力有所增加。
  张晓朴表示,下一步银监会将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加大对同业、委托贷款、理财、信托等业务的监管,控制其不合理增长;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行为,使得商业银行自身的负债成本能够稳定;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商业银行的价格服务管理办法,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展开对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的现场检查、专项检查,使得商业银行的服务做到依法、合规、公开、透明;在融资担保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小微企业担保费用。
  为什么不是全面降准
  在4月25日央行执行“定向降准”以来,市场对于全面降准的猜测就没有停止过。不过,市场并没有如愿以偿,取而代之的是再次“定向降准”。
  这或许让期待全面降准的人有些许失望。在一些权威人士看来,现实情况下,“定向降准”远比全面降准的意义来得更重要些。
  首先,“当前经济平稳运行、但下行压力仍较大”是高层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要保持定力,用调结构的办法,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三农”和小微是实体经济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此次“定向降准”代表了政策的导向。下行压力需要靠结构调整加以解决。
  其次,一季度的数据令市场担心经济增速下滑,降准的预期也是因此而起。但是,7%-7.5%的增速是在合理的区间之内,况且一季度的就业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最主要的是,增速的下降是政府主动调降的结果。市场应该做好去接受和应对7.5%以下增速的心理准备,不要再活在自己的预期中。首次“定向降准”政策落地后,不少投行机构的研报预期将迎来全面降准。机构期待出台宽松政策、期待因此而形成做多的政策面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并不代表机构达成一致的预期就可以改变政策既定的方针,尤其不应该期望以预期来倒逼政策出台。
  第三,预调微调是一种持续、渐进的措施。这种渐进式的政策措施比一次性的刺激政策更有针对性,可以避免全面刺激所造成的“误伤”。除了数量型的工具,央行还有很多货币政策工具可以使用,我们也看到央行在不断地运用各种工具进行预调微调。“定向降准”也是其中一种。
  第四,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仅靠金融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来解决。市场也不要给予金融政策过多的压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金融政策只是其中需要跟进的工作之一,更多还是要靠财税、行业性的政策来协调,最主要的还有赖于企业自身。(上.证)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