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6月29日电(记者 曹阳、关俏俏、蔡国栋)“裁一个边,两寸。”35岁的米克仁沙熟练地拿着皮尺丈量着一块布料,在上面划好记号后,递给一位女工。这位乌孜别克族女人去年来到伊宁市喀赞其民族手工业基地,成为一家服装公司的女工。
2013年起,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问题,新疆伊宁市建成了喀赞其民族手工业基地,在吸引扶持一批民族小微企业入驻的同时,解决了大量没有一技之长的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就业问题。
在服装公司的培训课堂里,米克仁沙花了两个月时间学习了基本的裁剪、缝纫、设计等课程,很快成为熟练工。在此之前,米克仁沙的家庭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
这块占地100亩的民族手工业基地发展一年多以来,已陆续有54家企业入驻,以皮革制造、民族服饰、手工艺等产业为主。根据企业规模不同,采用“下店上坊”或“前店后厂”式的经营模式。
米克仁沙所在的服装公司专卖新疆本土艾德莱斯绸。一楼是服装布料展示区,二楼则是生产车间。服装公司老板阿布都许库尔·如孜介绍,目前公司拥有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在内的40多名女工,“刚来时她们什么都不会,培训后都成了熟练工。”
截至今年上半年,喀赞其手工业基地通过免费培训、创业指导、培训补贴、就业奖励等措施,已提供超过500人的就业岗位。
王浩银的旅游工艺品公司去年以来将40多名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残疾人培训为心灵手巧的工匠。记者在王浩银的店里看到,柜台上摆放的薰衣草小熊、精油、香包等精致产品,都出自这些残疾工人的手。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副州长刘会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间商铺按照10人计算,可提供650个就业岗位;每间厂房则可提供1600多个就业岗位。这样,整个基地可直接解决2250人就业。
“希望通过这个基地把就业民生、手工制造与旅游文化更好结合起来,为民生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刘会军说。
作者:曹阳 关俏俏 蔡国栋
|